在農村,有一句老話叫“人窮莫看娘家門”。意思是說,嫁出去的姑娘,生活的不如意的時候,不要指望娘家父母、兄弟能幫上忙。甚至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最好都不要回娘家。
這句話常人看起來可能覺得毫無道理,但是在這個人情冷暖的社會卻是真實的存在。與過去相比,現在不論農村還是城市裡,大多家裡都隻有一個孩子,這還好說,要是放在上世紀60、70年代,家裡兄弟姐們多的情況下,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更加深刻。
其實,在這句俗語前邊,還有上半句。完整的應該是:“人窮莫上親戚們,人窮莫看娘家門”。
記得在初中時,學過一篇課文叫《我的叔叔于勒》。這篇短篇小說,出自法國偉大作家莫迫桑的筆下。
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于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于勒變成窮于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情形。
記得當時涉世不深,也沒有讀懂小說背後的深意。單純的很是詫異,為什麼不會相認自己的叔叔呢?這不應該是一家親戚見面應該高興嗎?
如今,在看到這句俗語“人窮莫上親戚們,人窮莫看娘家門”的時候,心底難免生出悲傷來。
不止在法國,甚至在我們中國的每一個時代,其實也是存在着這樣的偏見的。這也許就是“人性”,是人的“劣根性”,難以改變,也不會改變。
“人窮莫上親戚門”,當一個人的财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最好不要去拜訪親戚,他們肯定會拿有色眼鏡去看你,去對待你。尤其是還在貧窮線上的時候,更不要涉足,他們肯定不會幫助,或許還會諷刺、挖苦你。
相比于“人窮莫上親戚門”,“人窮莫看娘家門”背後的含義,可能會更讓人悲哀。
雖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但畢竟血濃于水,又如何不能相見、相處呢?和古代比起來,現在也許要好很多。在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再加之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發達,很多嫁出去的姑娘,一生回娘家的次數都屈指可數,有的甚至父母去世了也不能回去奔喪。
“人窮莫看娘家門”,這裡主要有兩層含義。1、回娘家,看望父母;2、回娘家,面對兄弟、兄嫂。一般來說,對于自己的骨肉,父母肯定是沒有什麼偏見的。不回娘家門,主要是因為有兄弟和嫂子的存在。
尤其是在人窮的時候,本來就不被人待見。這時候回娘家,父母想幫你,也需顧忌兒子、兒媳的臉面,大家不争執、一團和氣還好。要是兄弟、兄嫂不高興,連做父母的也很為難。
記得有個朋友有一次說回家,沒待2天就回來了。問其緣由,她卻倒出了一堆“苦水”。
當時他的父母外出打工,隻有大哥、二哥在家。當時很不巧的是,他的一路行程和“泰囧”一樣,處處不順。等到快到家的時候,天色已晚,還是凜冽寒冬,兩位大哥竟沒有一個人去接她。等回到家之後,吃的還是剩下的“鹹菜、稀飯”。
出于禮節,她在看到大哥、二哥孩子的時候,都還給了買衣服的錢。誰知,即便這樣,兩位大哥對她還是不甚友好,更别提她的兩位嫂嫂了。
正因為這,她回家隻待了一天,就返回了。在聽到朋友這個故事後,心底悲哀無以言語。也才深深的感知到了“人窮莫看娘家門”背後的悲哀人性。
讀者們,關于“人窮莫看娘家門”,大家有怎樣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