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5 14:48:41

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專家視角】作者:林成華(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鵬(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碩士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工程教育面臨哪些結構性矛盾)1

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專家視角】

作者:林成華(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鵬(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碩士生)

近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發展“領跑型”戰略前沿技術和解決關鍵“卡脖子”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亟須加強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和戰略儲備,當前,我國工程教育在取得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深層性與結構性矛盾。

工程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戰略領軍型人才

高端領軍人才嚴重短缺。科技創新領域領軍人物和戰略工程師的儲備嚴重不足,尤其是企業缺乏高端工程科技領軍人才。以人工智能産業為例,“2020年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顯示了二十個領域排名前100的學者,而這20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中我國隻有171人。由于有關政策頂層設計的相對薄弱,我國尚未形成全面、系統的工程教育戰略架構,導緻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供給不足、領軍型工程科技人才嚴重短缺,成為制約創新産業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主要障礙。

國家關鍵核心産業領域的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不足。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相關專業人才存量較小,不符合我國未來産業升級的發展需求。研究預測,2025年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将占人才需求總量的48%,工程類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将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瓶頸。

産學研融合缺乏深度,工程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高校内部工程實踐導向的培養目标還不夠突顯。工程類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标設定上實踐導向不足,工科人才培養的淘汰率偏低,課程與教學内容的挑戰度不夠,導緻工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不強,工程實踐參與度不高,學習投入不足。

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滞後于産業發展實踐。當下,工程人才培養缺少課程教材、企業導師、實踐基地等資源的充分保障,畢業設計脫離工程實際,對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力度有待提升。

尚未有效連接教育鍊與産業鍊、創新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積極性不強,工科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現象依然較為嚴重。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工程教育戰略改革的社會力量尚未有效調動。

工程師資隊伍評價異化,實踐指導能力偏弱

工程科研評價存在強論文導向,尤其是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審中重論文而輕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相較于長周期的工程技術或應用創新,理科邏輯下的工科教師更看重成本低、見效快的學術論文,弱化了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實踐能力。

工科教師隊伍存在弱産業實踐現象,尤其是在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中重理論而輕技術應用和産業需求。當前工程類教師多是在傳統的教室或者封閉的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缺乏産業實踐和技術實戰經驗,使得輸出的工科教學内容滞後于現實産業實踐。在職後培訓中,針對工程類教師的工廠實地參觀、校企研讨會、技能操作大賽等深入産業實踐的内容尚未形成成熟的培訓體系。

工科教材與設備更新嚴重滞後于産業發展實踐。一方面是整體産業理論體系的發展較為薄弱,教材内容更新不多,另一方面是教材編撰主體多為在校教師,缺乏高水平産業專家的參與,脫離産業實踐的教材無法真正體現産業技術水平和産業人才能力要求,教師在使用這些教學設備時無法最大程度發揮其應有效能。

工程教育文化内涵模糊,工程師地位亟待提升

當前,我國各類工程師總數約5000萬人,是一個數量可觀的專業群體,但在社會文化與輿論環境方面,社會對工程教育重視不夠,工程師的社會地位、受尊敬和重視程度亟待進一步提升。

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工程教育文化缺失。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對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尚未充分重視,相應文化缺失。在高中課程學習中,工程技術教育基礎課程開展不夠,注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和機械練習,導緻普通高中學生實踐操作和創新能力普遍偏低,在職業選擇上更偏好選擇機關文案、經濟管理等工作,工程師類職業較難成為學生首選。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行體系下,職業教育招生制度與标準尚不健全。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長期依附于普通高考,按照錄取批次面向普通高中招生,對普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經驗普遍忽視,這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在大規模發展之初就失去了同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征的考試招生制度的先發條件。

工程教育亟須系統性變革和提升

總而言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工程教育亟須在結構、模式、隊伍、文化等方面實現系統性變革和提升。

一是要聚焦工程教育結構再調整,在院校專業結構上,加快調整和優化,紮實推進新工科建設,激活傳統工科潛力;以國家重大需求、重點任務為牽引,加強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同時優化工程博士規模和結構。

二是緻力于人才培養模式再突破。在學生評價考核體系中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和考核;優化完善工程類專業學位的專業設計與課程設置;深化校企、校院等多主體聯合培養。

三是助推工程師資隊伍再升級。完善多賽道評價體系,改變工程類教師評價“唯論文”模式;優化工程類教師隊伍多元結構,深入推動産業界人士參與工程人才培養;及時更新教學工具與設備,重視回歸工程實踐的情境式教學模式。

四是着眼工程教育文化再深化,重點支持中國工程師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突出強調并弘揚工程師群體的寶貴品質,加深對工程師職業、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的理解和認同,營造尊重工程人才、鼓勵工程創新的文化氛圍;建立一體化的中小學工程技術教育課程體系,邀請高校工科教師、企業工程師等進中小學校園開展工程教育普及活動。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6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