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雖然氣溫越來越低,但大街上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了,紅燈籠、年貨、急忙忙回家的人…無一不在展現着春節的“特色”。
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春節最期待的就是收壓歲錢的環節了,不過家長們可是另外一種心情。
“親戚家倆娃,給我家孩子500紅包,咋回禮?”
關于給壓歲錢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讨論,網上看到一位寶媽的吐槽。
原來這位寶媽帶孩子提前回老家走親戚,對方給她家孩子準備了500元紅包。
本來這是人情往來的好事,可問題就在于這位親戚家有兩個孩子,寶媽不知道該怎麼給對方包紅包。
如果也給對方兩個孩子都準備同樣的500元紅包,寶媽等于多花了500元,心裡有些不得勁。但如果隻給兩個孩子250元,面子上也過不去。
有過類似經驗的網友給寶媽支招,可以給對方兩個孩子各300元,這樣加起來自己也隻多花了100元,無論是面子還是心裡都能過得去。
也有網友認為,如果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禮或者親戚間關系不近,可以不收對方的紅包,何況對方顯然不太善意。
有類似困擾?看完你就有答案了其實不隻是春節給壓歲錢讓人犯難,平時生活中人情往來有很多地方都可能遇到這類問題,關鍵是如何能達到平衡,既不失了禮貌也能讓孩子孩子開心。
第一種做法:多子女家庭不讓别人家吃虧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在給親戚家孩子準備紅包時盡量考慮到這一問題,讓對方能根據孩子平均分配紅包,這樣拿出的錢就可能差不多一樣,誰也不會吃虧。
當然,獨生子女家庭建議先給多孩家庭紅包,這樣雙方都好計算數額,不會吃虧。
第二種做法:不給紅包也能開開心心過年
壓歲錢原本是“壓祟錢”,傳說是為了壓住‘小妖’,不讓孩子受傷害的,隻是一種美好的祝願,本意并不是看紅包的多少。
現在攀比着反而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所以不少家庭幹脆就取消了紅包,相約着互相給孩子包少一點錢,隻要心意到了就可以,嫌麻煩的就可以參考這種做法。
第三種做法:隻給身邊的親戚
親戚間給孩子包紅包的金額加起來也不小,對于很多普通收入的家庭來說還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所以,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隻給身邊走得近的親戚家孩子包紅包,對于那種平時很少聯系的親戚都不包紅包,自己輕松也不給别人壓力。
給孩子包紅包,也是家長的“必修課”春節發紅包、生日禮金的出發點都是對孩子的祝福,所以貴在心意,大人們之間商量好準備有寓意的數字紅包表達祝福即可。
如果總要為紅包金額發愁,不止增加了自己的負擔,也容易助長孩子之間的虛榮和攀比。
關鍵在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認識紅包,合理支配紅包,畢竟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如果把春節包紅包想得這麼複雜,反而失去了節日的意義。
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确的觀念和想法,讓他們體驗春節的氛圍和團圓的意義。
可以利用壓歲錢的機會幫助孩子攢錢,給長輩買禮物,或是實現自己的小願望,這筆“壓歲錢”也是孩子成長的“啟動資金”。
父母們更不要有太多的思想負擔,既然是親戚,也都互相了解彼此的真實情況,不必要“打腫臉充胖子”,也不必為一點小事影響了孩子們之間的感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