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年華和及笄之年?由于白話體的盛行,我們現在稱呼年歲時通常都采用數字表示這種表示雖然精準,但卻感覺缺乏韻味古人對于年齡段的稱呼就比較有意思?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古人對年齡的稱謂,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及笄年華和及笄之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由于白話體的盛行,我們現在稱呼年歲時通常都采用數字表示。這種表示雖然精準,但卻感覺缺乏韻味。古人對于年齡段的稱呼就比較有意思?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古人對年齡的稱謂。
襁褓:指0-1歲。襁指的是束縛嬰兒的帶子,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未滿周歲的嬰兒,大多是裹在襁褓之中,所以古人稱呼未滿周歲的嬰兒為“襁褓”。
孩提:2-3歲。指可以提抱的孩子,現代文學引用時,一般指的是童年。《孟子•盡心上》中有載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齠龀(tiáochèn):指7-8歲。兒童開始脫去乳牙更換為恒牙的年齡一般是7、8歲。古人據此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稱為齠龀。《愚公移山》中載“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tiáo):女孩7歲。古時候的兒童由于尚未束發,頭發都是自然下垂的短發,孩子奔跑時,頭發一颠一颠的,好像在對人招手,所以将稱之為“垂髫”,也叫做“垂發”。《桃花源記》中載:“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總角:8歲。到8歲時,兒童的頭發會束紮起來,将頭發從中間分向兩邊,于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如同兩個羊角,所以稱之為“總角”。《衛風•氓》中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九齡: 9歲。《法言•問神》中載:“不秀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陶淵明《責子》:“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
幼學之年:10歲。《曲禮》中載:“人生十年幼,學”,指人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出外就學,後來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金钗之年:女子12歲。女孩年齡到了12歲就可以頭戴金钗。
豆蔻年華:女子13歲。豆蔻是一種草藥,其在初夏開花,比喻女子還未成年。由于杜牧寫《贈别》給一位相好的歌姬“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借豆蔻指少女。
舞勺之年:男子13-15歲。《禮記•内則》中載:“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禦”。勺是一種樂舞,古時候還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二七之年:女子14歲。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南朝後主陳叔寶就在《車飛伯勞歌》中寫道“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盻鬟鬓低。”
及笄(jī):女子15歲,又稱“加笄”。笄是古代女子束發用的簪子。《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到了15歲就需要把頭發盤起來,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經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白虎通義》卷九中記載“陰小成于陽,大成于陰,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也。”
束發:男子15歲。男子到了15歲時,就要把總角解散,束成一束。表示已經成童。《大戴禮記•保傅》 “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蓺(yì)焉,履大節焉。”男子到了15歲時就要去學習各種技藝。外出求學頂着個總角和黃口小兒沒有什麼區别,于是就把頭發紮起來,以示區别。
舞象之年:15-20歲。“舞象”是古代舞的一種舞名。《禮記•内則》中記載“成童,舞象,學射禦”,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破瓜:女子16歲,又稱為 “碧玉年”。“瓜”字可以分已拆分成兩個“八”字,拆開以後,“瓜”也就破開來了,二八—十六,故稱“破瓜”。女子16歲又被稱之為“碧玉年”,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曰“桂影淺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意思就是指十六歲的少女。
及冠:男子20歲,又稱弱冠。典出《禮記•曲禮》中記載“二十曰弱,冠”,即男子到了20歲時,就需要戴帽子,以遮住散亂的頭發。
桃李年華:女子20歲。徐渭《又啟嚴公》中載“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
花信年華:女子24歲。花信,是指某種節氣時開的花,因有二十節氣,每個節氣都有應時開放的花,故喻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的年齡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而立之年:男子30歲。《論語•為證》中載“三十而立”。是說男子到了三十歲應當做到立身、立志,不可荒廢學業。
半老徐娘:女子30歲。說的是年長色衰風韻猶存的婦女。《南史·後妃傳下·梁元帝徐妃》中載“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
不惑之年:40歲。是說在40的年紀遇到的事情已經很多了,處理事情的經驗豐富,遇事基本都能夠解決,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語出《論語•為政》中載“四十而不惑”。
天命之年:50歲,又稱半百、艾服之年或者大衍之年。天命一詞出自《論語•為政》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艾服出自《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大衍一次出自 《系辭上傳》第九章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故,大衍是指50。
開六:51歲。意思是五十一為六十紀數的開始,故稱五十一歲為"開六"。況周頤在《蕙風詞話續編》中寫道“近人稱壽五十一歲曰開六,六十一歲曰開七。”
花甲之年:60歲,也稱耳順或仗鄉。因為六十年為一花甲,也稱花甲子。後來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稱60歲。所以花甲之年的意思是人到了六十歲了
耳順:六十歲時聽别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孔子《論語•為政》中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杖鄉:意思是六十歲可以拄行走于鄉裡。南朝 梁 沉約《讓仆射表》 “養老杖鄉,抑推前典。”後作為六十歲的代稱。
古稀之年:70歲。古代人活到70歲,已經很少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喜壽之年:77歲。“喜”在草書中寫法酷似數字“七十七”,因此将77歲比作 “喜壽”。
傘壽之年:80歲。“傘”在草書中寫法酷似數字“八十”,因此将77歲比作 “傘壽”。
米壽之年:88歲。把“米”字拆開以後為兩個“八”和一個“十”,合起來就是“八十八”,因此将88歲比作 “米壽”。
鲐背之年:90歲,又稱“凍梨之年”。鲐是一種魚,由于人年老了以後,由于新陳代謝的原因其背部所産生的褶皺和鲐魚身上的斑紋相似,所以将90歲的人稱為“鲐背之年”。因為老年人身上産生的老年斑跟凍梨的皮比較相似,故又将90歲稱為“凍梨之年”。
白壽之年:99歲。因“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故借指99歲。
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禮記•曲禮》“百年日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到了百歲,起居飲食等各方面都需要子女照顧,所以 “百歲”稱為“期頤”。
茶壽之年: 108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為“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分開即為“十”和“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108歲稱為茶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