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着親人的地方叫故鄉
文|A風信子姐姐and雪中飛雁
一年當中,跟團圓相關的節日有很多,但特别能讓人“思鄉”的節日,除了春節,可能要屬清明了。
小的時候,我一直把春節拜年和清明掃墓列為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隻有在這兩天,不會被爸爸媽媽催着去做作業,在這兩天,還可以呼朋引伴、點燃爆竹。
在孩童的眼裡,所有的鞭炮點燃之後,都是釋放快樂的。
在清明節那天,整個家族的男丁大清早就會聚集在一起去祭祖,大人們提着香燭、冥紙、鞭炮、供品,一群小孩像一池青蛙叽叽喳喳地跟在隊伍後面。記憶中的那一天,要走很多的路,祖輩們葬在不同的地方,近的就在村莊後的山坡上,遠的,則要走十幾裡地。
春雨剛剛把大地潤過,鐵犁劃開沉睡了一冬的田野,竹筍從土裡鑽出一小截,大豆種進了地裡,早一點的,已經開始冒出芽來。花兒、鳥兒、嫩綠的葉子、潺潺的流水、剛睜開眼的青蛙,它們都像是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客人,到處都是新鮮的,到處都是熱熱鬧鬧的樣子。
我已經能背幾首唐詩宋詞,但并不懂得課本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蘊意。看到父輩們每到一處,就把墳上以及四周的雜樹雜草清除幹淨,然後在墳堆上添上幾鏟土。那時,我也不懂得他們倒上祭酒之後,或蹲、或站在墳前的沉默,隻是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在向腳下的土地傾聽什麼,回答什麼。
響過的鞭炮、燃燒的香燭升起縷縷白煙,慢慢地消失在天空裡。
那時候,埋葬在土裡的人,都是我從沒見過、也從不認識的。直到後來,有奶奶、伯父、姑姑相繼離去。
當明白“祭奠”兩個字的含義的時候,我已經搭乘開往遠方的汽笛,離開了故鄉。離開了自己在小學作文本裡描述過的——那個風景優美、物産豐饒、鄰裡和睦、改革開放之後獲得巨變的鄉村。而那樣的描述,多半是被一個急于寫優秀作文的孩子所幻想的。
來到異地求學、工作之後,我偶爾會回到那個生活了20年的地方,但卻再也沒有真正地提及或注視過那裡。故鄉似乎離我越來越遠。
在這個移民時代裡,也許我們很多人都将離開自己出生的地方,到另外一個城市去生活很長時間,我們生命裡很多重要的過程和記憶,也許将不屬于出生地,而在另外一個長期生活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但是,我們的故鄉在哪裡呢?
哪裡,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
在他鄉的清明節,我想起奶奶的白發、拐杖,想起她用碎花布縫制的抱枕;我想起伯父的粉筆,想起他們種的漫山遍野的橘子林、玉米地;我想起姑姑回娘家時全家的歡笑……我想起親人們給我的那些最真摯的愛,我想起年少時與他們共同走過的每一條路,想起那些綠樹掩映的磚瓦房子,我想起逝去的親人們長眠的,那些我曾經放牧過的山坡。
我夢田裡的油菜花突然全開了,迎着四月的微風,像一片波浪起伏的金色海洋,每一個花瓣都是一張熟悉的笑臉。我明白了——埋葬着親人的地方,就叫故鄉。
不一定要山青水秀的風景,不一定要充滿傳奇的故事,在那片土地上,隻要埋葬着熟悉的親人們的屍骨、魂魄,那便是我們生命的源頭和思念的歸宿,那裡的土地就永遠散發着令人迷醉的芬芳。
生命是可憐的,因為我們都将無可挽回地越來越老,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在别人的哭聲中離開。而生命的可愛在于,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我們的靈魂都将會離故鄉越來越近。
在我的心裡,養着一群鳥,它們有的要飛往理想,有的要飛往責任,有的要飛往自由,但有一隻撲騰着翅膀,始終是朝着故鄉的方向。
離去的親人不在天堂,就在故鄉。我的想念,也在那一片平凡的土地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