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

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21:21:03

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那些很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1

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校園暴力總是令人痛心不已。5、6年前,國内校園暴力比例曾一度上漲,引起了國家的全力重視,并進行了相應的改善,如今,校園暴力雖呈逐年下降趨勢,但形勢依然不夠樂觀

據《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校園暴力》的數據顯示:50%以上的校園暴力事件因瑣事發生,故意傷害緣由接近六成,搶劫,聚衆鬥毆、尋釁滋事的學生占據大多數。

學校的心理老師也得出以下反饋,成績和校園暴力是導緻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也是導緻抑郁的主要來源,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24%,相當于每四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人面臨着這樣的壓力。

如何避免校園暴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之後,父母應該怎麼做?這些,幾乎成了家長們的認知漏洞。但我們依舊可以發現,那些很容易被校園霸淩的孩子,基本上都有着同樣的父母。

1、喜歡貶低孩子

大多數無能又自卑的父母,因為自己無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和标準,所以他們就把這種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想讓孩子替自己去完成。

他們給孩子制定完美的要求和目标,如果孩子達到了就忽視,如果沒有達到,他們就會批評貶低孩子,挑剔他的毛病,不斷攻擊他。

自己孩子考了第二名,别人孩子考了第一名,也會不停地責備然後将兩者做對比,孩子怎麼做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都會被貶得一無是處,久而久之,就産生一種深刻的自卑和自我否定心理。

我們見過很多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都經常有被父母貶低的經曆,最可怕的是,父母的貶低常帶有玩笑性質,比如類似的玩笑例子:你媽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你不是你媽親生的,當時在醫院抱錯了。

等父母看到孩子恐懼,難過的表情,覺得非常可愛,集體哄堂大笑。

父母把這種帶給孩子恐懼情緒的對象稱之為玩笑,那麼孩子也會這樣以為,長此以往就會變得非常敏感 ,缺乏自信,他們也失去了分清楚玩笑和事實的能力,當面對貶損性的,侮辱性的幽默的時候,面對校園暴力時,他們卻自以為這是玩笑,隻會責備自己“禁不住開玩笑”。

因為是玩笑拒絕向大人求助,再到不斷自我否定自卑,再遭受二次傷害,整個都是一個惡性循環過程。

2、對外人唯唯諾諾

唯唯諾諾的父母,都是因為自卑,缺乏主見導緻的,尤其是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父母經常教育自己要對外界“唯唯諾諾””,才能免遭傷害。

這種貧窮下塑造的認知觀,讓孩子深信自己無法改變的命運,習慣對外界唯唯諾諾,哪怕遭受校園暴力也是如此,結果反而遇到更嚴重的問題,因為施暴者最看不慣的他們這種唯唯諾諾的表現。

3、對孩子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是指,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你的情感需求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因此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

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納,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足夠的認可、接納、和回應,他們就會習慣隐藏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這種隐忍的性格,恰恰是施暴者最喜歡的。

所以,施暴者會更加逮着這類孩子不放。

第一,要讓孩子知道,隻要給自己身心造成一定傷害的,都可以稱之為暴力事件。

這不僅僅是小孩的誤區,也是很多大人的認知誤區,對孩子而言,玩笑和暴力之間,真的很難界定,隻有受害人自己心裡知道,究竟有多麼痛苦和糟糕

在許多受害者眼裡,對方隻是給自己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隻是因為自己太過于脆弱(自卑),經受不了對方的傷害,才出現情緒低落,抑郁等情緒,她們隻是會把罪責歸責在自己身上,責備自己太沒用了,又或者說,他們非常羞恥把這件事告訴家長和老師,害怕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才選擇隐瞞。

想要判定自己是否遭受了暴力事件?(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可以向學校心理老師進行傾訴,他們會給孩子最準确的反饋。

第二,當孩子面對暴力,一定要鼓勵他們勇于反抗。

反抗精神,不僅是避免孩子遭受心靈創傷,給以後的人生造成危害。

它更多的是一種勇氣和擔當,要讓“邪惡”勢力付出相應的代價,以後,才不會對自己輕舉妄動,所以當孩子受到别人的物理攻擊時,父母一定要提供幫助,協助他們鼓足勇氣學會保護自己,當然,反擊不代表是以暴制暴,他有很多種方式。

很多孩子害怕遭到别人的報複,不到萬不得已,也可以選擇轉學,總之,窩囊的應對施暴者,隻會助纣為虐,就像破窗效應一樣,人性的邪惡是沒有邊界的,一味的退讓隻會讓自己遭受更大的傷害(二次傷害)。

第三,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何時都會無條件支持,和接納他。

很多孩子,他們不願意把被同學欺負的事情告訴父母。

無非兩種原因,就像我們描述到的以上兩種父母,第一種是對孩子進行情感忽視的,孩子得不到支持和理解,自然就會選擇放棄傾訴,第二種就是經常遭到父母責備的,他們覺得告訴父母,隻會讓自己更加丢臉,因為他們壓根沒覺得是對方的錯,而是自己的問題,就像父母責備的那句話一樣“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别人?隻欺負你”。

孩子不敢和父母說出自己的遭遇,本質上是害怕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納,所以在平時,就要給孩子建立相信自己的自信和勇氣。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