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同是一個姓氏的人家,有的人家之間來往的非常緊密,比如,某一戶人家有婚喪嫁娶之事,來往緊密的人都會悉數到場;而有的人家之間來往的就不那麼緊密了,即便是某一戶人家有婚喪嫁娶之事,也不一定會到場。
對于這種現象的存在,我有些不太理解,于是,去詢問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内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
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着實不懂,于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老者說:
五服,又稱為“五服論”,是我國特有的父系家族所組成的一種家族體系。
五服,一共有四種含義,第一層含義為:古代将王畿外圍,以五百裡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共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合稱為“五服”。這種“五服”的意思是“要服從天子之意”。
第二層含義為:古代将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和士,分為五等“服式”,是指“服裝樣式”的意思。
第三層含義為:古代以親疏的遠近,将“喪服”分為長短和大小不一的五種。
第四層含義為:将家庭成員分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自身五代。
而在民間所稱的“五服”也就是指的第四層含義。在同一個姓氏當中,人們會從自身算起往上查五代,也就是查到高祖父那一代而劃一個“圈子”,“圈子”裡邊的同姓為沒有“出五服”,是來往比較緊密的;而一旦從自身算起出了那個“圈子”,那麼,就算是出了“五服”了,來往的也就不那麼緊密了。
在古代,是分九族的,九族的劃分還分為橫向和縱向。橫向分為:本人、親兄弟、堂兄弟、堂兄弟的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堂姊妹的堂姊妹、三堂姊妹;縱向分為: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子、孫、曾孫、玄孫。古人會橫向和縱向的親緣關系形成九族和五服的家族結構圖。當然,這個九族的結構圖還不是很完整,還需要往上數,将上輩中的叔伯父母、堂伯父母等關系“圈定”進去。
農村是一個非常講究親緣關系的地方。在許多人的認識裡,凡是沒有出五服的人,都會被視為近親,無論是誰家,每每遇到事情都必須鼎力幫助,以盡顯血脈親情;而一旦出了五服,就會被視為遠親或外人了,無論是誰家,每每遇到事情都不一定會鼎力幫助了。這種觀念尤其是在大姓家族内表現的會更加明顯。
其實,這就是“五服之内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的由來。
“哦!五服原來是這樣啊!”
聽了老者的講述,我算是終于對農村人常說的“五服”有了一定的了解。怪不得許多家族的人口中會區分親疏關系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