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10月25日(農曆九月二十日),值字典鼻祖《說文解字》問世1900年之際,我們曾發文介紹這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解碼寶典”。
毋庸置疑,閱讀古文獻、認識古文字,《說文解字》是繞不過去的經典。但出土文字艱澀難解,傳世文獻浩如煙海,僅靠一部《說文》單打獨鬥還是不夠的,來看看更多學習語言文字的必備利器吧。從甲骨文、金文,到六國文字、秦文字,到漢魏六朝碑刻文字,再到傳世文獻中的字詞,乃至于今天全國各地的方言字詞,不管你對何時何地的漢語漢字感興趣,都能在下面找到趁手的工具書喲。
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成熟漢字。從1899年初次被發現至今,已發現甲骨文單字約4000個,其中考釋無疑的有1300餘字,餘下大部分尚待破譯。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蔔骨刻辭 攝于國家博物館“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
如果你想認識一些常用漢字的甲骨文字形,或者創作甲骨文書法、篆刻作品,下面這本《甲骨文常用字字典》是絕佳的幫手。這部字典由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钊、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書記馮克堅共同主編,考證嚴謹,學術含金量極高,可放心使用;以現通行漢字為單位,一個字頭下收錄對應的多個甲骨文字形并标明出處,同時指出該字頭在書法書寫中可通用為哪些字,無論是學術檢索還是書法家參照字形都便捷而可靠;書後附拼音、筆畫兩種檢索方式,檢索方便。
如果你同時對這些甲骨文記錄了哪些事情也感興趣,将甲骨文詞典與蔔辭讀本合一的《甲骨文簡明詞典:蔔辭分類讀本》是不容錯過的寶藏書。這部由古文字學家、中華書局老編審趙誠先生編著,經于省吾先生審閱的詞典,雖然是手稿影印,但卻相當好讀。因為它不是按音序、筆畫或《說文》順序編排,而是按照意義和詞性将所收詞目歸入等二十六類之中,各類之下再按照内部邏輯組織和排列,在解釋詞義的同時,也一并展現了殷商時期的社會狀況、自然現象與語言事實。書後附筆畫索引,可讀可查。
金 文
先秦時期,銅被稱為“金”,因此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現已發現的最早金文可追溯到商代晚期,但商代青銅器銘文字數一般較少,周代則多有長篇銘文,内容以頌揚先祖功績、記錄曆史事件為主。金文自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至今發現三千餘字,其中一千餘字可識。
對罍 西周中期 攝于國家博物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
研究、使用金文最權威的工具書,當推古文字學大家容庚先生編著的《金文編》。這部金文字彙依《說文解字》部首編排,字頭3772個,共收商周金文字形24000多個,引用青銅器近4000件,可謂集金文之大成。字形摹寫清晰準确,審釋文字兼采各家,前後經過四次增訂,日臻完善。無論是學習、研究金文,還是研習金文書法,本書皆為案頭必備。
戰國文字
戰國文字,指的是春秋末年至秦統一以前這段曆史時期内,齊、燕、韓、趙、魏、楚、秦等國使用的古文字。戰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各國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也有許多差異。戰國文字可大緻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六國文字大膽革新,而秦國文字更接近西周和春秋金文,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馬字的不同寫法 圖自網絡
何琳儀先生所著《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将戰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包括六國金文、貨币文字、玺印文字、陶文、簡書和帛書等)熔為一爐,間采六國文字所無之秦文字,以部為經、聲紐為緯,以聲首為綱、諧聲為目,兼及分域,排列字形。這部字典編排體例科學,既便于探源字根,也便于橫向比較;字形分析溯源至甲骨文、金文,各個形體來源一一理清,脈絡貫通;字形之外,同時闡釋字義、辨析讀音。名家名品,值得入手備查!
王輝先生主編《秦文字編》收集了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和統一後的秦代各類文字材料,跨度長達600餘年。正文收錄不重複秦文字單字3200餘個,按《說文解字》排序,盡可能編錄不同風格的異寫字形,各字形下注明器名、來源、辭例并且簡要訓釋。另附錄待釋疑難字308個,刻畫符号335個。《秦文字編》可謂秦文字字形總彙,材料收集齊全,字形保持原貌,釋讀彙總性強,是秦文字研究的集成之作。雖然收錄時期已超出戰國範圍,然秦系文字一脈相承,本書自然是研究秦國文字的理想工具書了。
漢魏碑刻文字
漢魏六朝時期,漢字處于由篆至隸,由隸至楷的劇烈演變階段,對漢字符号體系的不同探索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字面貌較為複雜。加之魏晉時期國家分裂,社會紛亂,用字情況就更加複雜,不僅各種書體夾雜混用,異體、俗體也層出不窮。漢魏碑刻文字真實反映了這一階段的字體、字形面貌,被譽為一部漢字演變史。
曹全碑(拓本),東漢 圖自網絡
王立軍教授所著《漢碑文字通釋》對現存兩漢時期的碑刻拓本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從293種漢代碑刻和527塊漢石經拓片中提取5萬多個原始字圖,歸納為2729個字頭,按《說文》順序編排,每個單字均從形、音、義、用等方面貫通說解,尤其是“釋形”部分,不僅對漢碑筆畫及構件變異情況進行細緻分析,還結合古文字材料和《說文》說解,對字形進行溯源探流,梳理古今文字傳承脈絡。本書真實呈現了漢碑文字實際運用的情況、漢代詞彙和詞義面貌,為我們識讀漢碑文字、閱讀漢碑文獻提供了極大方便。
毛遠明教授所著《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搜集了1416種漢魏六朝碑刻拓片,經過認真釋讀、考辨、整理,提取出其中的全部異體字。所有字形一律以碑刻拓片、照片上的文字為依據,所取異體字字樣一律使用剪切的文字。作為我國首部碑刻異體字典,本書拓展了學科研究範圍,在學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是文史、書法等學科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古文字通用字典
與傳世文獻的情況相似,在出土文獻中也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僅從字形本義去推求往往難以理解,而一旦明白文字通用關系則可豁然了悟。但由于古文字資料零碎、分散,且大部分出土文獻缺乏傳世文獻對讀,古文字通假現象很難把握。
《古文字通假字典》收錄殷商至漢初的甲骨文、金文、貨币文字、玺印文字、陶文、石刻文字、簡帛文字等古文字材料中的通假例證,以韻為經、以聲為緯編排。例證之下撮述學者論證大意,對于尚無定論或異說較多不便選擇的例證,間附按語表明編者觀點。雖然部分例證僅為一家之言,或異說歧出尚無定論,但本書仍然對正确理解古文字材料的意義大有幫助。
古漢語通用字典
清康熙帝下诏編纂的《康熙字典》是中國首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書,也是中國首部官修字書。三十多位纂修官曆時六年對傳統字書和典籍進行了大規模集中整理,收字47035個,在古代字書中居首;字音、釋義搜羅完備,書證旁征博引、包羅萬象,因此一出版便大受歡迎,發行數量巨大,影響及于海外,數百年來盛行不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這部字典重于考溯源流,書證多為始見出處,因而對今天人們閱讀古籍、研究傳統文化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書局影印清末同文書局石印本《康熙字典》,附以王引之《字典考證》,完整呈現其幾經訂補、不斷修訂完善的面貌,在當代流傳之廣、影響之大,無出其右者。筆畫、四角号碼、拼音、部首四套索引,可全面适應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
清嘉慶年間編成的《經籍籑诂》按平水韻分卷編排,輯錄唐以前的經傳子史和訓诂書、字書、韻書、音義書中所有的注釋。采用古書達100多種,收字13349字,是唯一一部彙輯古書中的文字訓釋編排而成的大型訓诂詞典。釋義一般先列本義,次列引申義,再列輾轉相訓與名物象數。它的主要優點就是取材宏富,許多材料為其他字書、辭書所不備,且排列有序,通過比較不僅更易看出各家得失,還可以看到古代詞義演變的線索。此書不僅可作為解經之工具,也是閱讀、研究其他古籍的重要工具書。
中華書局影印阮元琅仙館原刻本,改正原刻明顯的脫、衍、誤字,并附筆畫索引與同字異體表,最為完備。
王力先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自年輕時就對理想中的字典有所設計,經曆了四十多年的醞釀與思考,終于成就了這部凝結其半生心血的《王力古漢語字典》。與其他古漢語字詞典相比,這部語言學大師主編的字典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重視詞義的概括性,義項簡明清晰,解釋明白易懂。另外引用書證注意時代性,标明古韻部和聯綿字,設置部首總論、同義詞辨析……都是它獨有的特色。可以說這是一部建立在語言學規律上的大膽創新之作,信息量巨大,功能非常豐富,使用極其方便。它也是大部分古籍編輯最信賴的工具書。
著名漢學家高本漢所作的《漢文典》是一部關于漢語文字、音韻、訓诂的多功能工具書,它把七千多個漢字字頭統系于一千多個諧聲字族之中,每一字頭後均羅列上古音、中古音和現代音(包括北方官話讀音和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解釋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并引漢以前典籍中的書證。書中還精心選擇了有利于解釋字義的兩千六百多個甲骨文、金文字形,既方便讀者理解,又不繁冗,揀選得當。知名學者潘悟雲、楊劍橋、陳重業、張洪明的精心編譯,讓這部國際漢學界的重要漢語研究成果得以為更廣大中國讀者服務。
《漢語方言大詞典》全書約1500萬字,收錄漢語方言詞目約21萬條,是我國第一部貫通南北古今的大型方言工具書,完備展現了漢語方言詞彙的全貌。本書力求不跟以收錄漢語共同語詞彙為主的幾大詞典有明顯和過多的重複,而是堅持收錄曆代方言文獻資料以及文學作品中具有方言色彩的條目,并根據作品地域、内容、語言文字特點标注方言系屬,這就使得該詞典成為了對《漢語大詞典》乃至整個漢語詞彙庫的重大補充,将整個漢語詞彙系統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因此,要準确和全面地了解一個詞的含義,尤其是讀懂文學作品中的方言詞義,僅查《漢語大詞典》是不夠的,還必須查這本《漢語方言大詞典》。
以上介紹了這麼多工具書,有沒有心動呢?子曾經曰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解字也得善用工具、多用工具,趕緊一起用起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