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聽過“十聾九啞”、“先聾後啞”這句話?前不久一位聽損朋友的家人私信問我:聽說人聾了慢慢地人會變得遲鈍,說話不利索,是否屬實?今天就這個問題,我們來仔細說一下。
人聾了是不是一定不會說話?
答案是不一定的。要看語前聾還是語後聾,不僅要看聾的原因還要看聾的年齡階段。
為什麼不及時幹預,會不能說話呢?
語言的輸出有賴于聲音的輸入。聲音通過人耳的傳播途徑有兩種:
當人聾了,内耳聽神經接收不到聲音的信号刺激,就無法将聲音傳遞到大腦。時間長了,大腦負責收集聲音的這部分就會失去對語言的基礎理解功能,慢慢地就會全部失去言語理解能力,沒有了輸入的參照,也辨别不出别人和自己說的是什麼,漸漸也就失去了全部的言語說話功能。
舉個簡單的例子,平時進行跑步鍛煉的人,跑個800米的馬拉松不成問題,因為每天都在進行鍛煉,強化。而如果長時間不鍛煉不運動,慢慢的就會失去原有的運動體魄,如果是長期躺在床上,肌肉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慢慢地因肌肉的萎縮,到最後甚至連最基本的走路都不會了。人聾了不會說話也就是這麼個道理。
自己和周圍的人應該怎麼做?
看了上面的一些簡單介紹,也許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出現這種情況怎麼做呢?由于成人和兒童的情況有所區别,那麼我們分兩部分來說。
成人及老人應該怎麼做:
1.定期做耳部的檢查,一旦有異常及時治療。
2.确診無法治療的情況下,及時采取幹預措施。
3.佩戴助聽器後繼續言語康複訓練,以此提高言語分辨能力。
4.勞逸結合,選擇适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注重身體健康及心情愉快。
5.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兒童應該怎麼做:
1.聽力篩查不通過及時複查。
2.一旦确診無法治療盡早驗配助聽器。
3.助聽器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考慮人工耳蝸。
4.積極配合語訓老師和助聽器驗配師,進行言語康複訓練,學習并提升語言能力
無論是成人老人還是兒童,一旦确診,都要及時地采取幹預措施,同時還要結合言語訓練,以此來提升言語功能,不至于退化。
除此之外,比幹預更重要的是平時就要有意識地保護耳朵。遠離噪音,連續戴耳機時長不要超過60分鐘,戴耳機音量不要超過60%,注意勞逸結合,鍛煉身體。遇到問題及時檢查等等。希望大家都可以聽得好、說得好,生活更美好。#頭條健康#
我是聽力師張豔豔,在聽力康複指導和助聽器驗配領域有20多年的從業經驗,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助聽器知識,哪裡有靠譜的聽力機構和驗配師,都歡迎在留言區或者私信問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