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日本流镝馬哪裡神奇?騎着驢一樣的馬,《帝國時代3》對抗龍騎兵》當中,我們介紹了古代日本的騎射手——流镝馬。本文我們就來繼續介紹帝國時代3中出現的另一種日本騎馬武士——薙刀騎兵,這也是古代日本近戰騎兵的主要作戰方式。
▲江戶時代的薙刀女武者
薙刀常常給人以由女性使用的印象,但那是江戶時代以來才形成的傳統。薙刀在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作為僧兵守護寺院所用的武器有出色表現。而鐮倉時代末到室町時代成為戰場的主要武器。在應仁之亂的時候,薙刀因為不适合密集型戰鬥,而被槍替代。顯然,薙刀作為日本的步兵武器基本被淘汰,是和日本的步兵戰術發展挂鈎的。然而對于騎兵來說,近戰兵器仍是以薙刀為主,這是為什麼呢?正如我們在《日本流镝馬哪裡神奇?騎着驢一樣的馬,《帝國時代3》對抗龍騎兵》一文當中說過的,日本的馬匹普遍相對較矮,不适合沖鋒。
▲手持薙刀的日本騎馬武士
古代遠東的騎兵可以區分為遊騎、戰騎和突騎。其中突騎一般都是集群沖鋒的騎兵,手持長矛,披具裝或半具裝,用于先聲奪人沖垮敵人陣線,或是在作戰白熱化時投入戰場進行決定性打擊,續航能力較差。
▲帝國時代3中的日本薙刀騎兵
而古代日本是沒有突騎的,因為基本沒有像樣的馬铠,一般而言哪怕是較富有的武士,用馬面和耳覆将馬匹的頭面保護起來已經是極限了。因此,古代日本的騎兵近戰時一般使用薙刀,雖然也有少量用槍的,但戰術仍無非是騎馬接敵之後,駐定與敵格鬥,并利用馬匹的機動性迅速調整位置,規避傷害。至于像大河劇裡面那樣成群結隊的武田赤備手持長槍如同一堵牆一樣沖撞織田德川聯軍的栅欄工事,那個真沒有。在帝國時代3遊戲中,日本薙刀騎兵的标簽是重騎兵,但實際上防禦力卻很差,隻能憑着機動性偷襲炮兵和弓兵,無法直接對抗重步兵,這種設置是合理的。
▲長筱之戰
薙刀是日本武士刀當中最長的,一般柄長三尺到六尺,七尺的被稱作大薙刀。薙刀作為長柄武器,雖然長度不及長槍,但可砍可刺可撥,對于武技精熟的日本騎馬武士而言非常順手。衆所周知,日本薙刀騎兵在壬辰戰争中,打不過明朝的騎兵。除了馬種和裝備的差距之外,日本缺乏突騎,沒有集群突擊能力也是其中關鍵。史料記載,遼東李氏“及戰多用鐵騎,列為橫陣,發弓矢沖賊,若賊陣不動,則緩緩退之再沖。十數次之後,堅陣無有不潰者”。這裡顯然說的就是集群牆沖的戰術,而薙刀騎兵是無法實施這種威力絕倫的戰術的。
《明史·李如松傳》記載“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如松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甯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碧蹄館之戰雖然是明軍戰敗,但日軍損失更大而且被打痛了,從此回避野戰,熱衷于依靠倭城據守。在此戰中,無論是日本騎兵還是以槍衾戰術著名的日本步兵都無法擊潰明軍騎兵戰團,而楊元率領騎兵“斫重圍入”時,明軍突騎無疑會使用橫陣沖敵的戰術,将日軍足輕和薙刀騎兵隊列都轟然粉碎,打散兵力絕對優勢的日軍,成功救援李如松脫困。
▲柄長,刀帽部分有很大弧度的薙刀然而到了清代,薙刀卻變得在中國流行,連故宮都藏有清代薙刀,還被國内的專家當做偃月刀,這是為什麼呢?
▲清宮所藏薙刀,長257cm
其實明朝就和日本交流頻繁,薙刀也在明代被引入中國。薙刀刃部相對較小,比起偃月刀靈活很多,在中國東南多山多水的地區展現出很強的戰鬥力。因此與倭寇接觸之後,明軍也開始使用薙刀。但薙刀到清朝卻越發普及,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清軍就裝備了大量的薙刀,其中不乏由騎兵使用的,中國竟然也出現了“薙刀騎兵”。
顯然在雲貴高原的崎岖地形中,用于集群沖鋒的突騎根本施展不開。薙刀既有相當的長度,又有豐富的格鬥功能,因此對清朝的騎兵也造成了影響,在三藩之亂及改土歸流的戰争中廣泛使用。因此武器的好與不好,不能一概而論,而是由需求決定的。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