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沒見到老宅?作者:林希穎(生命科學學院學生本文系二等獎獲獎作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多久沒見到老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林希穎(生命科學學院學生。本文系二等獎獲獎作品)
下起雨了,正在挖筍的母女跑到老宅的檐下躲雨。雨水沿着瓦片往下落,連成水晶珠簾。長廊的另一頭站着一位陌生的老伯,也沒有帶傘,和我們一樣是躲雨人。
時值八月,隔了半年我終于回到家鄉,興緻勃勃地拉着母親回鄉下轉轉。見我回來,外婆也喜上眉梢,說是要去把田裡能吃的作物都摘一份給我。我說我想吃筍。
“大夏天的,哪有筍啊!”媽媽說,“别給你外婆添麻煩了。”
但外婆總有辦法。“可以去老宅旁邊的竹林看看,仔細找找說不定還有春天剩下的。”
我們拎個紅色塑料籃子就出發了,鋤頭不用帶,老宅裡還存着把比我年紀還大的呢。從外婆現在住的地方出發,沿着水泥路往裡走,穿過兩片農田和一條河,兩邊的小山夾道歡迎。再沿着青石闆路往山的方向走上一百米,就可以看見老宅了。
老宅被一片濃濃的綠色環繞,最前面是一片小竹林,據說是太爺爺年輕時候栽的。印象中每年春冬兩季,家裡都會吃這片竹林長出的筍。屋子的前院裡還有阿太嫁過來後栽的兩棵柚子樹,這兩棵樹和栽樹人一樣,脾氣火辣,結出來的果子味苦而澀,少有人能接受。屋側邊是棵芭蕉樹,從來沒有結過果子,卻氣勢磅礴。
我們去老宅裡拿出鋤頭,阿太去世後,這間老宅就再無人住過。打開門,腐朽的木門發出呻吟,像是睡着的耄耋老人被吵醒。雖然沒有人住,但屋裡被收拾得很幹淨,竈台上,一條用竹筒做的日式水勺架在鐵鍋上。一瞬間,我以為阿太還住在這間老宅裡,隻是出門喂雞去了。
果然母親是對的,我們隻找到三隻巴掌大小的筍。來不及思考要不要去别的地方再找找,頭頂響起了滾滾雷聲,黃豆大小的雨點就開始往下砸,砸在竹葉上,形成一顆顆飽滿的水晶球。
我們趕緊跑回老宅避雨,我們就是在這時碰到那位老伯的。
老伯戴着一頂工地用的亮黃色安全帽,襯得皮膚黝黑,滿是褶子,像生長了百年的古樹樹皮。他看見我們,朝我們笑笑:“這裡是你們的家?”
“進來坐坐吧,這雨估計一時半會兒停不了。”外婆說。
“不了不了,工友回去拿雨衣了,應該很快回來。”老伯說。
我們問起他們在這邊做什麼,老伯告訴我們,他們在老宅後的山上做測繪。
“這裡以後要通一條鐵路,山裡都要挖隧道。”他指指老宅和附近的一些屋子。“這一片的老房子,估計都要推掉。”
我心裡一驚,低頭看看腳下,想象站着的地方變成鐵軌,但總覺得畫面有些違和。鐵路——充滿工業時代氣息的事物,和這桃花源般的景緻放在一起,就像是在凡·高的油畫裡出現了吐着黑色煙塵的工廠大煙囪。
“什麼時候的事?”
“造到這裡估計得要個五六年吧。”
話到這裡就沉默了,我們回到屋裡頭等雨停。我随處走走,看見阿太和太爺爺的照片挂在廳堂的上方。太爺爺在我有記憶之前就去世了,我完全記不得他的模樣,隻能從照片上模模糊糊看出一點和外公神似的輪廓。阿太是兩年前走的,我在大學宿舍的陽台上接到母親的電話,說阿太在家裡不知怎麼地就摔跤了,送醫院已經來不及了。
于是,和阿太有關的記憶,還停留在兩年前的冬天。正月過年,一家人回阿太的老宅擺新年酒,老宅難得熱鬧了一回。阿太硬是要塞紅包給我,我試圖拒絕,她一下子有些生氣,提高嗓門非要我收下。我隻得答應,她便立刻開心起來,要我再多吃點。
阿太的脾氣,在整個村子都是有名的。可我印象中的阿太總是笑的,哪怕有時生氣,也是故意擺給我們看,隻要順她意,她立刻就不生氣了。事實到底是怎樣的,我已經不能找阿太對證了。
如果阿太知道這座老宅要被移成鐵路,她會生氣嗎?似乎她這一生還沒有見過鐵路長什麼樣。縱使告訴她,有了鐵路這裡就會繁榮起來,她也一定會覺得沒有一座宅子和一片林子來的可靠吧。
她在這間老宅住了大半輩子,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她信任呢?老宅是她和太爺爺有了五個孩子後,自己動手蓋的。這個老宅的曆史,就是寫滿了阿太回憶的曆史。她在這個房子裡養育兒女,目睹兒女離家,丈夫離世,再到過年過節見到不怎麼認識她的孫輩。宅子在一點點老去,她也一點點老去。小竹林、柚子樹、芭蕉樹和搖搖欲墜的瓦片,都曾是她生活的旗幟,是她一輩子守着鄉村并以貧窮為傲的證明。
現代社會裡的我們,有多少人還擁有着這樣一個老宅。
時興的房子,大多是統一化的工業産物。要怎樣的屋頂坡度,要多少層的地下停車庫,窗戶要按照工業規格嚴絲合縫建好。空調排出廢氣,垃圾扔到外面,我們不關心陽台上有沒有落下什麼植物的種子,也對鄰居的生活一無所知。
母親打開老宅的後門,一條小水渠把屋子溫柔地抱住。各種苔藓和蕨類植物紮根在水渠邊的泥土裡,像鋪了一條綠色的地毯。往上看就是山林的模樣了,榉樹、樟樹、無患子樹肩并着肩站成一片永恒。雨漸漸停了,水珠在綠色上凝結,讓綠色變得更近濃稠,說不出像什麼風格的畫。
森林總是試圖回歸原本的常綠闊葉林樣貌,它們在積極抗争人們的改造。
我想起一篇文章裡面說:“繁華不是常态,也不常駐一地。人和事物總是相互吞納、交流,沒道理人類予取予奪永不失手。”
森林才是土地最初也是最終的面貌。而我們這些栖居者,隻需要一個簡簡單單的家就夠了吧。所謂家,就是人、宅子,還有其他生命一起生長的空間。而日子,就是我們和房屋、和所有生靈共同度過的悠長時光。
雨終于停了。我們走出老宅,樹林上空避雨的白鹭、牛背鹭們又開始飛行了。它們飛得不慌不忙,因為有家在下方等着它們。
我們沿着青石闆路下山,告别老宅。與來時相比,隻是塑料籃裡多了三隻竹筍。
下回再見會是什麼時候?
我回頭望望,看見一隻橘色的貓跳上了老宅矮矮的圍牆。我的目光和它的眼睛直直地相遇了。
它是否覺得我們形迹可疑?或許在它看來,我們才是闖入者。
點評人: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解志熙
●因為修鐵路,老宅即将被拆,有了鐵路這裡就會繁榮起來,可老宅所代表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系也将失去,随之失去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相互親和的關系。這篇散文探讨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文章寫得簡潔隽永、引人反思。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27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