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提高孩子閱讀題

如何提高孩子閱讀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04:06:14

如何提高孩子閱讀題(讓提問成為孩子閱讀的好策略)1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宋】陸九淵

部編本四年級上冊閱讀策略是“提問”,語文課堂上學習提問策略,是為語言建構和運用、思維發展和提升等服務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語文和用語文。

疑問能使學生的心理産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教的學生中,會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出問題的孩子,其思維是活躍的,綜合學習能力往往也是非常突出的。

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會不會提問,關系到孩子是否關注到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行文結構等等。針對提問,教材提出要從多角度提問。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該如何引導學生提問呢?分享一些方法。

抓住課題提問

課題是一片課文的“題眼”,從課題中着手質疑發問,可以激發孩子閱讀全文的興趣,提高注意力,進而提高閱讀效率。

1抓住課題中關鍵詞

抓住關鍵詞提一些表象問題。如:詞語是什麼意思?這個詞指代什麼内容?

比如課文滬教版三年級第一學期《燕子專列》一文,可以對“專列”進行提問——“專列”是什麼意思?

2借助疑問詞提分析性問題

如:為什麼?怎麼樣?……《燕子專列》,很多學生會問:為什麼給燕子設立專列?又如:《愛迪生孵小雞》,可以問:愛迪生為什麼要孵小雞?愛迪生怎麼樣孵小雞的?結果怎麼樣?

這一類文章,往往課文就是按照“為什麼”、“怎麼樣”、“結果怎麼樣”的順序結構來寫的,在提問的同時,也可以使孩子理清思路,理出結構。

根據體裁提問

體裁不同,文章的表達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結合基本的體裁進行提問。

1寫事類

寫事的文章,一般都是根據“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那麼就可以根據這六要素進行提問。

比如:《牛頓在暴風雨中》,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結合六要素就可以在預習時提出:

有哪些主人公?

發生在什麼地方?

什麼時候?

牛頓為什麼要在暴風雨中?(起因)

牛頓在暴風雨中幹什麼?(經過)

結果怎麼樣(結果)

有些問題可以在課題中解決。比如:主人公,什麼時候。如果課題中可以解決的,即可以追問,這是一場怎麼樣的暴風雨?帶着問題去讀文章,目的性更強,孩子就可以去文中圈畫詞句,領悟更深,形成自己的思維。

2寫人類

寫人的文章往往都是通過事例來反映一個人的特點。這種體裁的文章,孩子就可以對“人物特點、“事例”進行提問。

比如《大倉老師》,可以問如下問題:

大倉老師外形特點?

大倉老師性格特點?

寫了哪幾件事?

在提問的過程中,也是對文本内容、結構、組材的認知過程。所以,會提問的孩子,捕捉信息能力強,表達能力也很清晰。

3狀物類

寫景狀物類的文章,往往都是分幾個方面來寫的。所以,引導孩子去抓住描寫的物體特點來提問。

比如:《趙州橋》

趙州橋在哪裡?什麼時候造的?誰建造設計的?趙州橋地位怎麼樣?

趙州橋有哪些特點?

如果是寫景類,那就可以問:根據什麼順序來描寫景物的?

抓住關鍵詞句提問

1抓住重要詞語

對小學生來說,每篇課文中的新詞都要引導孩子特别關注。多對這些新詞産生疑問,會引導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詞語乃至文本。

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講的就是字詞的學習分不開文本内容情境,而文本内容的理解也離不開基本的字詞句。

一開始,引導孩子對字詞(尤其是每篇課文的新字新詞)進行意思上的提問,即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指的是什麼?這樣孩子就會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詞。而不是簡單地翻閱詞典甚至是輔導資料去解決詞語理解的意思,這樣對孩子來說,學習字詞就是孤立而又機械了。如果孩子閱讀文本後自己再去理解體會詞語的意思,那麼這樣就更有利于詞語的理解。

比如:《埃及金字塔》一文,

抓住課文中“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這句過渡句中的“宏偉”和“精巧”進行提問,那麼就可以聯系上下文系統性地去感知這兩個詞。因為,整篇課文地結構,就主要是圍繞金字塔的這兩個特點來展開的。

2抓住“特殊句子”

這裡所說的特殊句子指的是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或是一些特殊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引導孩子多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寫呢?有什麼好的表達效果呢?去掉可以嗎?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學到了語文表達中的方法和技巧,在自己作文時,也會留意着用上這些修辭手法。

3抓住矛盾之處

對小學生來說,矛盾一般都是典型的字詞矛盾。比如:《會寫詩的小螃蟹》中,小螃蟹又哭了,不過這次他哭得很開心。“哭”和“開心”是非常容易被孩子發現的“矛盾”。

還有一種是叙事的邏輯矛盾。比如《牛頓在暴風雨中》

媽媽彎着腰,縮着脖子,頂着狂風,焦急地尋找牛頓,終于在這空曠的後院找着了。

風一陣一陣地刮,牛頓一次一次地跳。媽媽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她沒有打擾牛頓,自個兒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這孩子這麼愛研究,還是讓他上中學去吧,學校的研究條件好些。

矛盾之處:媽媽好不容易找到牛頓了,為什麼沒去打擾牛頓?

矛盾之處的發現可以引導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

抓住文章結構特點提問

這種提問方法針對高年級學生,因為要從文章篇章結構來發現問題,是比較高難度的。一般小學階段,引導孩子去發現“詳略安排”。

如:《大倉老師》一文,引導孩子去觀察兩件事的詳略,提出:為什麼第一件事略寫?第二件事詳寫?

又如:《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一文,文章條理清晰,通過華佗兩次手術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内容的闡述,表現出華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崇高醫德。

整件事情按照“起因-經過-結果”展開,一般的文章,事情的經過是需要詳寫的,但是這篇文章很特殊,能夠發現特殊處的孩子就可以把關鍵問題解決大半。對了,這篇文章,“起因”詳寫,而“結果”略寫。為什麼呢?這個問題一問,就可以引發孩子思考得出這篇文章的中心。“起因”——華佗為什麼要發明麻醉劑——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華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這樣的提問,會有效幫助孩子在作文時提高組材的意識。

聯系生活經驗

這類問題,往往是從文章中得到啟示後,結合生活經驗提出。

比如:《蝙蝠和雷達》一文,有的學生在閱讀後提出:

蝙蝠發出的超聲波碰到了飛蛾、蚊子會怎樣?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

抓住标點符号提問

有時候,小小的标點符号也有很大的奧秘在其中,尤其是一些特殊符号。比如:課題中的雙引号(“”)。還比如省略号或者是感歎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