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出了一個劉禅,"阿鬥"這個名字有了"扶持不起來的人"的含義。因而有了劉禅,"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才會出現。作為一位有名的亡國之君,劉禅一生,有着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色彩。
劉禅,字公嗣,小名阿鬥,是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而劉禅被立為王太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蜀漢章武元年(221),封劉禅為太子的诏書就寫到:"太子禅,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今以禅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
為了讓自己這個兒子能夠擔負起蜀漢這個重擔,劉備為劉禅做了不少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諸葛亮作為托孤大臣。不僅如此,劉備還在留給劉禅的遺诏中說:"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曆觀諸子及六韬、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韬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以督促劉禅以史為鑒,學習如何從政。
可見,劉備希望自己的繼任者是個擅長經營政治,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平衡各方關系,最終将政治帶到有利于蜀漢和皇室的路上的人。然而當年劉備所期望的,并沒有實現。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在永安宮辭世,五月劉禅即繼位,然而此時劉禅不過十七歲。當時諸葛亮尚且在世,因而劉禅即使毫無作為,蜀漢也還在正軌上。
然而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姜維,卻遠不及諸葛亮,沒能在皇帝缺席,甚至搗亂的情況下,讓蜀漢繼續大踏步向前。諸葛亮一死,蜀漢朝中就出現了激烈的奪權鬥争。《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征西大将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争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
這場鬥争,劉禅最終給出的處置方式就是先斬殺魏延,後貶斥楊儀,然後再無其他調和朝中矛盾,穩固自身統治的舉措。之後,面對蔣琬這個國相,劉禅大多數時候也隻是撒手不管。蔣琬掌權的幾年間,我們現在能得知的劉禅參與過的蔣琬的重要政策,僅有蔣琬想造船走水路北伐時,劉禅聯合費祎、姜維等阻止了蔣琬。
而在蔣琬死後,劉禅對姜維這位繼任者,更是難以把控。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意志,掌權期間發動了十多次北伐戰争。而劉禅此時不但沒能注意到國家式微,還任由姜維組織北伐。不僅如此,他還開始寵信宦官,讓黃皓成為了朝中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在蜀漢從帝王到朝臣的輪番折騰之下,劉禅于景耀七年(即魏景元四年,263年)向魏國投降,蜀漢就此被滅。而作為亡國之君的劉禅,被魏軍帶到了曹魏都城洛陽。相比于崇祯皇帝那樣以自戕結尾的亡國之君,劉禅算是非常幸運的。
劉禅到達洛陽之後,就立刻收到了這樣的诏令:"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覆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欤!朕嘉與君公長飨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錫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
曹魏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呢?大體就是先"表揚"一下劉禅的識時務,主動投降,再給劉禅許諾一下他可以從曹魏得到的好處。曹魏不僅許諾可讓劉禅永遠都享受俸祿,還給他封地,允許他去建藩國。曹魏朝廷甚至還賜給劉禅祭祀祖先用的黑公牛,其他金銀财寶更是無計其數。
不僅劉禅本人在曹魏受到了優待,跟随他北上的家人和蜀漢舊臣,不少人都在曹魏有不錯的發展。劉禅的後代中,先後有三人擔任都尉,五十多人被封侯。就連原蜀漢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谯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都被封為曹魏列侯。
在很多人眼中,劉禅沉醉于北方的榮華富貴而不思複國,實在是太過不思進取。因而"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一出現,就飽含人們對劉禅的痛心疾首。不過後來有學者認為,劉禅主動投降為擄,其實是在為原蜀漢軍民争取生機。畢竟再打下去,遭殃的還是普通百姓。
其實,對于劉禅到底是樂不思蜀,還是為民犧牲,我們都缺少足夠的證據。相比于國相諸葛亮的政績,劉禅這個君主反倒是亡了國,這确實是他為政不善。但長久以來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影響,劉禅也不至于是一個真正的傻瓜。他當初去洛陽,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他之後有怎樣的生活,便是曹魏說了算,他也隻能随波逐流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