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魚
來源産地為鯉科動物鳙魚的全體。
四季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内髒,鮮用。
為淡水中上層魚類,行動遲緩,性情溫和,以浮遊動物為主食。
分布于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等流域。現全國大部地區有人工飼養。
别名鱃魚、皂包頭、皂鲢、黑包頭魚、鳙頭鲢、包頭魚、胖頭魚、黑鲢
【原形态】
鳙魚,體側扁,稍高。腹鳍基底至肛門處有狹窄的肉棱。口端位,口裂稍向上傾斜。吻圓鈍。眼小,下側位,在頭側正中軸下方。鰓耙狀如栅片,但不愈合,有鰓上器,耙數随個體增大而數量增多。
鱗很小,側線鱗99-115,背鳍3,7,很短,起點于腹鳍起點之後,胸鳍大而延長,末端起過腹鳍基部。臀鳍3,12-13。尾鳍深叉狀,上下約等長。體灰黑色,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具黑色細斑。腹部銀白色。各鳍條呈灰白色,并有不少黑斑。
性味功效
《中藥大辭典》
甘,溫,無毒。
入胃。
暖胃,益人。
暖胃,去頭眩,益腦髓,老人痰喘宜之。
《中華本草》
味甘;性溫
歸脾;胃經
溫中健脾;壯筋骨。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肢體腫脹;腰膝酸痛;步履無力
鳙魚頭
味甘;性溫
補虛;散寒。主頭暈;風寒頭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适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