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男團“力量之聲”主唱之一在家參與“雲合唱”之際,為了解決沒有話筒防風罩——這通常是用來消解爆破音的“風聲”,想出了“土法”:把長筒絲襪做成了網兜,架在話筒前,自嘲道:“這樣唱最有味道。”深耕昆曲數十年的張軍,也在家一個人搞直播。他一會兒趴在瑜伽墊上練功,一會兒在電腦前打字與粉絲互動,一會兒架起話筒唱上兩段,間或解釋道,平常唱戲前都不說話,才能讓嗓子保持最好狀态。青年鋼琴家宋思衡也一個人在家彈琴給萬千網民看,為了推薦一首曲目,他從法國大革命開始說起了風雲詭谲的曆史還配上世界名畫……上海的藝術家,都在積極參與“藝起前行”的藝術上雲端活動,但是真的都找對了方法嗎?
圖說:張軍在家進行直播 張軍供圖
“網紅”與藝術家,基本屬于兩端。藝術家,尤其是表演藝術家,講究現場;而網絡,消弭現場。藝術追求精準、精細、精巧、精益求精。網紅可以粗放、家常、随心所欲可逾矩。非常時期,藝術家紛紛上了“雲”,規則完全不同,不少事兒要從頭學起。以2年内年收入達到2億元的網紅唇膏賣手李佳琦為例,僅在直播現場的屏幕外,他就起碼需要三四位助理打字、打光、攝像、收聲、遞貨等等。這還沒算上營銷、策劃等幕後主腦……他停不下來,也是因為團隊驅使。而張軍、宋思衡等真的是一個人在屏幕内外,單打獨鬥。電視台正規軍拍個視頻,也至少3人出馬。要讓藝術家“融入”以美妝、旅遊、遊戲、美食為主流,以帶貨為主要目的,以搞笑為主要呈現方式的短視頻網絡,絕不是增加幾個助理那麼簡單。起碼,這需要一個具有喜劇思維、營銷理念、橫跨雅俗的強技術團隊作為幕後支撐。最關鍵的是,大家真的想好了要把什麼内容搬上短視頻平台嗎?絕不是把舞台上的演出“原版照搬”,而是應該把短視頻平台當作“IP形象推廣窗口”,為這個平台訂制“原版”的衍生産品。例如,當前不少電視綜藝的做法,就是剪輯、制作一批綜藝節目的幕後訪談、明星日常、NG花絮等推送到這個平台上——增加綜藝品牌或明星個人品牌——亦即IP的曝光率、浏覽量,進而形成話題或者熱搜,帶動整體流量。所以,确實有一批明星未必有代表作,但是是“XXX同款”的帶貨達人,同樣赢得商機無限。對于表演藝術而言,僅僅把舞台平移到鏡頭前,是削弱“現場感”的,必須以制作“衍生産品”的理念,為新媒體平台訂制新的内容。此前,法國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演員在上海博物館亮相,就是很成功的新媒體傳播方式——代表西方舞台藝術最美巅峰的芭蕾舞演員,在曆代中華傳統文化與文明結晶的器物面前,形成東與西、人與物、時間與空間的共融,“美得不可方物”,大約就是這個意思了。對于美,全民怎麼不遺餘力地追求,都是對的。
圖說:巴黎歌劇院演員在上博大堂翩翩起舞 上海大劇院供圖
所以,短視頻平台,其實就是舞台藝術的“幕後”。法國芭蕾舞演員去上博也好,索菲·瑪索跳廣場舞也罷,不過都是他們正式演出之外的“餘興節目”。他們這麼做的根本目的,是讓大家更關注他們的“台前”和“原版”。因而,把原版、完整版節目一股腦兒放到開放的網絡上,其實就成了央視欄目“空中大劇院”罷了,還損失了一筆版權費呢!目前,這麼做的隻有“高清戲劇影像”項目,搜羅了英國國家劇院、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一時半會兒因成本等原因無法來到中國舞台現場演出的高品質團隊上演的劇目——當然,是付費觀看。至于,雜技演員、戲曲演員如何背着娃“負重”練功等日常,起初看來頗為新鮮,确實深入了演員的幕後生活,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亮相就需要換新招數了。這就牽涉到另外一個新問題:雲上藝術,是一個短期方案,還是一個長期策略?待撥雲見日之後,是否還要撥“雲”見“藝”?今後,表演藝術是否也需要台上、線上一起經營?答案,要每一個藝術門類各自深思。僅對于戲曲的傳承與傳播,曆來就有兩種都有道理,卻是兩極化的意見。一類是讓戲曲融入日常生活,在人間煙火裡複蘇,走的是“非遺”路線;另一類是讓戲曲停留在“博物館式”的保護,确保其“高端”“奢侈品”的格調,走的是“文物”路線。故宮是目前文物圈最大的網紅IP,但故宮粉絲量與抖音網紅前十名相比,至多隻有十分之一。但是,毫無疑問,坐擁中華文明曆朝曆代文化瑰寶的故宮,是有規劃、有步驟、有遠見地部署騰“雲”駕霧的戰略的。在抖音裡,故宮的屬性是“旅遊”……
圖說:故宮的抖音賬号 網絡圖
找到跨界的交集,可謂是權宜之計。既不用降格以求,失去主心骨,也可以赢得圈外點贊。這就是當下原本屬于電視的綜藝,平移到網絡上之後形成的網綜,目前表現還不錯。近來,網綜讓明星在家自拍。雖然産生了到底是“我是歌手”還是“卧室歌手”的調侃,但是,可以讓粉絲了解明星最愛的自拍角度——或曰“明星眼裡的自己”“明星在家的樣子”,确實符合“幕後”的理念。據微信官方統計,2019年國慶期間運動步數不足百步的人群達到3480萬;2018年同期的數字還僅有2100萬。這說明——宅家文娛的潛在觀衆數量在增長,其中主要聚焦于影視、遊戲,占據30%。與此同時,跨地域、低成本制作,更會讓資本催生一批對藝術品質追求不高但依然會有流量的節目。考驗藝術家創造力的時候到了。資本願意投入雲産業,藝術家是否可以在赢得大衆矚目的前提下,持續保持高品質的藝術?雲上藝術,真正撥雲見藝。(朱光)
來源: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