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别人,隻需做自己。——伍爾夫
當我到剛高考完的兒子房間,正在玩遊戲的他慌忙拿了書來掩蓋。我說不用掩蓋了,你現在可以玩一會兒了。他怔了怔說,啊,是啊,這習慣已經刻進我的DNA了。
這到底屬于條件反射還是習慣呢?強迫症如我,點開網絡求證。先查習慣,是指長期的重複或練習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且經常重複的,進而需要固定下來的自動化的反應傾向或行為方式。那這麼說的話我們常年的日常生活,交往、工作都是不斷重複後固化下來的行為了。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
路過核酸小屋,馬上就會想自己的核酸是否在48小時内。出入各場所,自覺掃碼。像每天都要吃飯、洗臉一樣列入日常。連不會走路的嬰兒看到棉簽都會自覺張開嘴。
一幼兒園老師分享的視頻,老師往小朋友眉心點紅點時用了棉簽,棉簽伸向小朋友眉心時小朋友不自覺地張開了嘴。
分不清這些行為是條件反射還是習慣時,确認條件反射是要有刺激物存在的。按照條件反射的定義,小孩兒看見我就拿書遮擋遊戲屏幕這個動作中,“我”就算是刺激物了吧。
可小孩兒說他這是習慣,一旦有大人靠近就知道不能玩遊戲這一反應行為已形成了習慣,按照習慣的定義,經過長期重複養成後身體固化的行為,這麼說好像也對。
那麼,做核酸這個行為是習慣,做核酸時的棉簽算是刺激物,這麼說又覺得做核酸又歸類到條件反射裡面了。
這樣一來習慣和條件反射還是分得不是很清楚。
凡事弄的太清楚就鑽牛角尖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習慣就是一系列的條件反射。成為習慣的一些行為起初也是因為條件反射。比如小時候大人對我們說“不寫完作業不許出去玩!”“考了第一就給你買新衣服,帶你吃XX。”這些許諾應該算是刺激物吧,雖然這個刺激物看不到摸不着,還可以不承認,但有這個刺激物的存在就會在小孩兒潛意識裡形成一種暗示,必須達到害長要求才能實現,努力學習就成了習慣。直到後來“好好工作就有獎金,有錢才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好的習慣才能更高效地學習工作,才能更多地掙錢,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都是一樣的道理,不過每個階段不同或者更複雜一些。我們都是被最初的條件反射所控制,進而就成了習慣。
說實在的,了解條件反射,确認是不是歸類為習慣也确實沒什麼意義。定下目标,讓人朝着目标努力向前才是最終目的。換句話說,目标的存在不僅僅是指引着我們努力生活,塑造我們的人格,這個過程還是很有意思的。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