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明朝風筝的故事

明朝風筝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01:04:21

風筝是在世界上廣泛開展的一項群衆性傳統娛樂活動。不僅在我國有着非常悠久的曆史。更受到各階層民衆的普遍喜愛與熱烈追捧。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風筝的發展史,也研究一下唐代人口中的風筝,和我們現在的風筝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1

關于風筝的起源曆來衆說紛纭,其中傳播最廣的是風筝源于木鸢的觀點。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就發明了木鸢飛上了天,有人據此認為,這種木鸢就是後來紙鸢的雛型。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提到過:

觀夫史籍所載,風鸢之由來久矣,可征者實寡;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飛之說,或無疑焉。

這種能飛的木鸢可能是靠簡單的機械裝置推進升空之後,憑借空氣的浮力(即風力)作用在空中飄浮或滑翔。同時為了減輕自身的重量,這種木鸢還可能是以竹、木為骨架,糊以絹帛、皮革等物制作而成。後來,随着造紙術的發明和紙的普及運用,這種早期的木鸢才逐漸改造成為後世的紙鸢。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2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風筝是由漢初大将韓信發明的。我國有一本珍貴古籍叫《事物紀原》,是一套宋代人編撰的專門記載物件起源的書籍,它對于紙鸢的記載是這樣的:

紙鸢,俗謂風筝。古傳雲,韓信所作。高祖征陳豨,信謀從中起,乃作紙鸢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穿地入宮中。……乃知審為韓信造矣。

風筝發明以後經常運用于測量和傳遞信息,當作軍事通訊的工具。據《侯景傳》記載: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包圍了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攻破了外城,太子蕭綱和文武百官均被圍困于台城内,與城外援軍斷絕了音訊,這時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鴉系以長繩,藏敕于中。蕭綱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群賊駭之,謂是厭勝之術,以射下之.

這是見諸記載的最早、最為可信的風筝實例。有人據此認為風筝的發明是在南梁時期,但是最早的記載并不等同于最早的發明,此事例顯示出如此成熟的放風筝技巧,正好表明其發定應該更早,所謂羊車兒獻計制作的“紙鴉”可能隻是利用了已有的風筝技術而已。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3

順便提一句,北齊時有一種能載人滑翔的紙鸢,聽起來特别酷炫。據《資治通鑒》記載:

齊顯祖将如晉陽,乃盡誅諸元,……使元黃頭與諸囚自金鳳台各乘紙鸱以飛,黃頭獨能至紫陌乃堕,仍付禦史中丞畢義雲餓殺之。

據說北齊文宣帝高洋下令殺掉元魏宗室,讓囚犯元黃頭等人乘坐“紙鸱( chī)”,從金鳳台上向下飛行,能夠安全着陸者,便可以赦免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全都紛紛乘“紙鸱”從台上飛下,大部分都摔死了,隻有一個叫元黃頭的死囚滑翔成功,幸存下來的他最終成功餓死在獄中。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4

由于曆史記載中類似風筝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如今想真正搞清楚風筝的起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過,從相關記載來看,至少在南北朝時風筝的放飛技術已經成熟。


到了唐代,我國風筝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重要時期。一方面,風筝繼續服務于軍事戰争的需要,發展出來了能夠放飛的更高、更遠的風筝;另一方面,風筝的娛樂功能得到了發揮和強化,開始成為廣受社會各階層大衆普遍喜好的一種遊戲活動。

唐代的風筝,稱為紙鸢。作為一種軍事通訊工具,其技術發展得很快,中唐時已經能夠制作出高飛達百餘丈的紙鸢,運用于戰争。據《田悅傳》記載:

田悅叛唐,派兵圍攻臨洺城(今河北永年)。城内守将張任求救,急以紙為鳳鸢,高百餘丈,過悅營上,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唐軍得紙鸢,上書“三日不解,臨洺士且為悅食。”

于是唐軍派出援兵,擊潰了叛軍,解除了臨洺之圍。同樣是用于求援的紙鸢,與南梁相比,紙鸢在技術上顯然有了更大的提高。羊車兒的"紙鴉"起飛後被叛軍射落,求救失敗;而張坯的紙鸢由于放飛的更高、更遠,即使叛軍命令"善射者射之",也夠不到,因此求援成功。由此可見,技術的進步對于戰争的勝負有時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5

與前代相比,唐代紙鸢還成為一項重要的娛樂遊戲活動。唐人非常喜歡放風筝,他們經常在閑暇之際,去郊外和空曠之處放風筝娛樂。放風筝還成為唐代寒食清明時節的一項有趣的節日遊戲娛樂活動。羅隐《寒食日早出城東》詩說:

青門欲曙天,車馬已喧阗。

禁柳疏風雨,牆花拆露鮮。

向誰誇麗景,隻是歎流年。

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鸢。

詩人在寒食節的淩晨出城東郊遊,雖然才是拂曉時分,路上出遊的車馬行人早已是熙熙攘攘,沐浴過春雨的柳樹和鮮花正飽含着朝露,似乎在向人們炫耀着明媚的春色,回頭仰望高空,竟然這麼一大早就有人出來放飛紙鸢。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6

放風筝還是一項深受唐代少年兒童喜愛的遊戲活動。路德延《小兒詩》說:“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鸢。”描寫的就是少年兒童們用竹條制作了一隻燕子形狀的風筝,将其放飛上天空的情景。

楊譽的《紙鸢賦》叙述的也是少年兒童制作風筝、放飛風筝的過程,而且通過他的描述,當時風筝制作過程和放飛過程已經和現代風筝基本上相同:

他們會先征求小孩的想法,再讓師傅動手設計,然後用竹子制成骨架,糊上紙、畫上圖案,一隻風筝就制作完成了。

在風筝背上系根絲線,風筝就可以起飛了,滿街的人都能看見,大家伫足仰觀、指指點點,有的說是沖天的白鶴,有的說是近日的烏鴉,場面十分溫馨。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7

到五代時期,風筝放飛技術愈加成熟,人們已經能夠準确地把握風筝的飛行地點和線路,并且進行各種高難度操作。比如南唐有位将領叫宋齊丘,他一脈單傳的兒子夭折以後受到打擊,天天不上朝在家哭兒子,搞得皇上很尴尬,于是一個叫李家明的想了一招,他在紙鸢上寫道:

當年你建議皇上把吳家人不分老幼通殺,現在死了個兒子就天天在家哭,你這雙标讓皇上很尴尬。

然後他精确地操控着風筝,讓他飛到宋齊丘家上空,扯斷了線讓風筝精準掉落,宋齊丘看後才慚愧地停止了哭聲。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8

的來看,唐五代時期的紙鸢制作工藝與放飛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唐代不但能夠制作出鳳形、鷹形、燕形、鶴形、烏形等各種不同形狀的精美風筝,而且能夠放飛到百餘丈、甚至更遠的高度,這說明風筝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遊戲娛樂活動。

雖然放風筝遊戲在唐五代時期已經比較常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風筝一直稱為紙鸢而不叫風筝。“風筝”一詞,雖然出現于唐代,但在當時卻另有所指,是指占風铎(duó),也就是傳說中的:風鈴!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9

據《開元天寶遺事》中的記載:

岐王宮中,于竹林内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玉片子相觸之聲,即知有風,号為“占風铎”。

“占風铎”簡稱“風铎”,挂于竹林,也懸挂于殿塔檐角。很多知名詩人都提到過風铎,比如白居易在《遊悟真寺詩》中的“前對多寶塔,風铎鳴四端。”

這種風铎也稱“鐵馬”、“風鐵”、“風琴”,俗呼“風馬兒”。之所以說唐代人口中的“風筝”是指這個“風铎”,證據還是出自知名詩人的作品,比如李白的《登瓦官閣》:

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筝。

比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秋》:

雲屏不動掩孤嚬,西樓一夜風筝急。

很明顯,這些詩文中提到的風筝,都是指懸挂于殿塔檐間的風铎。因此綜上所述:

從相關的文獻記載來看,唐代人所提到的“風筝”其實是一種類似風鈴的“風铎”,而咱們現代人的“風筝”,其實是唐代人口中的“紙鸢”。

明朝風筝的故事(唐代風筝那些事)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