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獨生子女喊奶奶

獨生子女喊奶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8 11:45:30

獨生子女喊奶奶(有個外字像外人)1

獨生子女喊奶奶(有個外字像外人)2

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吳迪 周純梓

有一首名叫《輩分歌》的兒歌,想必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會很熟悉:“媽媽的爸爸叫什麼?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媽媽的媽媽叫外婆。”

回憶起童年往事,你還記得你是怎樣稱呼外公外婆的嗎?近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就把“外婆”這一稱謂送上了網絡熱搜——課文中的“外婆”被改為了“姥姥”,并引發廣泛争議。盡管出版社随後做出了解釋,但有關“外公外婆”的話題讨論卻沒有停止。

這不,來自長沙的女讀者李雪(化名)就給我們訴說了她的糟心事。因為“外婆”這個稱謂,她沒少在家裡“兩面樹敵”:自從孩子會喊人,自己父母與公婆的矛盾就大了:外婆不想太“外乎”,非要當“娭毑”;奶奶死活不讓步,認為自己才是真“娭毑”——因為在長沙方言裡,奶奶一般被稱為“娭毑”。

雖說輩分稱呼是家事,怎麼願意怎麼來,但我們也發現,的确有越來越多的外公外婆正在用各種方法執着的把“外”字去掉,堅決不當“外”人——對此,你怎麼看?

外婆要當“娭毑”,娭毑死活不讓

家庭矛盾有千萬種,可今年31歲的長沙白領李雪怎麼也沒想到,原本和諧的家庭關系竟會因一個“外婆”的稱謂而改變。

近日,愛刷朋友圈的李雪被“語文教科書将‘外婆’改成‘姥姥’”的新聞彈窗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糟心經曆,于是向今日女報/鳳網記者講述了這個故事:

我是長沙人,最近家裡的煩心事就有一件——我的爸爸媽媽特别反感我兒子叫他們外公外婆。

兒子雪寶今年6歲,我和老公工作忙,他家是外地的,所以雪寶幾乎就是我爸媽大的。他們說,最開心的經曆便是教雪寶說話。

除了“爸爸”、“媽媽”,雪寶最先學會的就是叫“娭毑”,我媽每次聽他叫娭毑都特别高興。所以,雪寶小時候都是叫我爸媽“嗲嗲”、“娭毑”。這在長沙話裡,是“爺爺”“奶奶”的意思。

然而,随着年齡增長,雪寶對輩分稱謂有了新的認識,知道“媽媽的爸媽是外公外婆”,便改了口。誰知這一改口,我爸媽不樂意了,他們認為,“孩子是我們一手帶大,他爺爺奶奶都沒怎麼管,憑什麼我們是‘外’,他們是親!”

沒辦法,爸媽把雪寶的稱呼強扭了過來。可每逢公婆來家裡,又會因此爆發口水戰——公婆認為孩子應該遵從傳統文化,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要分清楚;我爸媽卻怎麼都不肯當“外公外婆”,堅持要做“嗲嗲娭毑”。

就這樣,原本和睦的四個老人為了一個稱謂,見面就置氣。而我和丈夫夾在中間可謂“兩面樹敵”,雪寶也經常問我:“我到底該聽誰的?”

獨生子女喊奶奶(有個外字像外人)3

■街訪調查

家有獨生女,更介意當“外”婆

獨生子女喊奶奶(有個外字像外人)4

接到李雪的來電後,6月23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随即在長沙街頭進行了一次随機街訪。在采訪了50名50—75歲中老年市民後,記者發現,受訪者中有80%的人認為,能夠理解李雪爸媽不當“外婆”要做“娭毑”的心理。其中,55歲的劉奶奶表示,自己隻有一個獨生女,女兒也讓外孫從小就稱呼自己這個“外婆”為“奶奶”,這樣的稱謂能讓祖孫倆更加親密。

“現在的爸媽大多數是‘80後’、‘90後’,是家裡的獨生子女。”58歲的賀大爺向今日女報/鳳網記者解釋,之所以很執着地希望“外婆”變“奶奶”,“外公”變“爺爺”,大家都隻有一個孩子,而老一輩在對家庭的付出上是平等的,不再是“娶媳婦”與“嫁女兒”,女兒也不再是“潑出去的水”,因此在孫輩出生後,也想把這種平等的關系延續下去。

當然,也有部分市民認為,中國人應該尊重傳統文化,不要随意更改稱謂。今年72歲的蘇奶奶告訴記者,她隻有一個兒子,沒有女兒。站在“奶奶”的角度看,孫子管“外公外婆”叫“爺爺奶奶”倒不是什麼大事,但内心認為,家庭關系還是應該有所區分,不然孩子也容易搞混。

那麼,年輕人又是怎麼看待這個話題呢?6月26日,記者聯系上湖南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陽美燕,将這一話題抛給了她的研究生們,引發了激烈讨論。

“家有獨生女,可能更介意‘外’字稱謂。”研究生尹大靖表示,湖南很多地方都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争孫輩姓氏的現象。一方面,有些人認為爺爺奶奶更親,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認為小小稱謂反倒能彰顯家庭地位。

■見仁見智

“外婆”、“姥姥”還是“奶奶”?一個簡單的稱謂,在不同家庭中會演繹出不同的故事。因此,我們也特别對話語言、社會等方面的專家,請他們來聊聊關于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趣事兒……

獨生子女喊奶奶(有個外字像外人)5

親屬稱謂被簡化,未來可能被統稱

李星輝(中南大學文學院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生導師)

在南方,“姥姥”一詞的使用頻率遠低于“奶奶”與“外婆”。從分布範圍來說,“外婆”分布在南方地區與北方一部分官話區,而“姥姥”的集中分布範圍是中原官話區和東北官話區。

在漢字中,女字旁的字一般都産生得的比較早,因為我們最早是母系社會。首先産生了“公”、“婆”、“姥”這些字,然後才慢慢有了“外公”、“外婆”等。

湖南各地對外公和外婆的稱呼差異非常大,比如湘北地區會用“姐姐”來稱呼外婆、奶奶和媽媽;客家方言區會用“媄”來表示媽媽或者外婆;瑤族中的平地瑤将爺爺奶奶分别稱為“公公”和“嫲嫲”,稱呼外公、外婆時會在外面加一個意為“我家的、屋裡的”的前綴。

然而,在我看來,當今親屬稱謂正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越來越不完整了。随着獨生子女增多,很多稱謂在一些家庭逐漸消失,比如我的女兒是獨生子女,我家隻有我和我哥哥兩人,所以在她的親人稱謂中,隻熟悉“舅舅”,卻沒有“姨媽”和“叔叔”等。

二是親屬稱謂的泛化。比如,長沙話稱呼姨媽為“愛姨”,這一稱謂最早是放在親屬當中,但随着社會人情化,很多年輕媽媽會教孩子叫自己的閨密“愛姨”,将朋友關系親人化。

總而言之,社會在進步,稱謂在改變。我認為,随着親屬稱謂被簡化,一些有特定意義的詞未來很可能被統稱,所以,不論是外婆還是奶奶,隻要有利于家庭和諧,即可存在。

親人相處,不該“内外有别”

邬欣言(湘潭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導師)

在傳統的父系社會中,是以父親為血源紐帶劃定家族的。因此,父親家的親屬關系便被認為比母親家的更親、更近。這也解釋了為何母親家的親屬稱謂都要帶上“外”字,比如,“外公”、“外婆”、“外甥”等。

受傳統思想影響,老人介意“外”字稱謂屬正常。早在《紅樓夢》中,王熙鳳頭一次見到林黛玉時,為了讨賈母歡心,便使勁兒誇黛玉标志、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可見,嫡親孫女與外孫女并不能相提并論、同日而語。這是宗法制社會的産物,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差序格局的體現。

然而,對比西方,雖然随父姓,但是并沒有在稱謂上嚴格區分内外。而随着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中國人的家庭結構、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别是“80後”、“90後”一代以獨生子女居多,這種“内外有别”的觀念更受到了沖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既然生男生女都一樣,那麼孫子、外孫都是骨肉後代,同樣,“外公外婆”就與“嗲嗲娭毑”應該無異。

所以,既然如此,大可不必在口語稱謂上嚴格區分親疏内外,尤其是那些為孫輩付出很多的外祖父母,去掉“外”字如若感覺更顯親熱,那就大膽“改革”吧!


編輯:依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