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格物緻知而物我兩忘!
夢蝶
格物緻知語出,西漢戴聖《禮記·大學》,其原文如下: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後人由“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引申出成語“格物緻知”。
格物緻知,從詞面解釋,古往今來大部分的解釋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引申為幹事創業,首先要把面對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就是格物緻知之舉。當然也有許多大家不同意這個觀點,我就暫列一二,東漢的鄭玄,唐朝的李翺,把格物理解為來物之意;北宋的砸缸的司馬光,不同意鄭玄以格物為來物之解釋,而認為格物是扞格外物之意。他認為人之所以為惡,是因為受到外物(富貴、貧賤、饑渴、名利等等身外之物)的指引或者引誘,故若扞格物欲,人便可真正為善,達到緻知的境界!而明代王陽明先生的弟子王艮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将物解作,物有本末之物,如解作知本末始終、知止之知,主張這一解釋的,除了王艮以外南宋的董槐、車若水、王柏等,也都曾提出相近的說法。當然這都是古人的大智慧,我不敢妄自菲薄,亂加揣測評判,可是我也想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看官,且聽我道來……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詞語,物我兩忘!格物,我們首先說一下何為物!物我兩忘一詞,語出:沈約《郊居賦》,“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其意源于《莊子》,《齊物論》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意思是說莊周夢蝶是一種物我不分,亦即物我兩忘的境界!《菜根譚》裡有一段乾坤自在,物我兩忘,的一段話,我們不去說,還有另外一段話,卻大有深意,曰: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适,心與境兩忘矣。這是段“亦禅亦道”的話,很像莊子的“用心如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生物而不傷”,也很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齊物論》的末篇,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物我齊一”的思想!莊子曾經夢到自己化蝶,悠然自得的樣子竟然忘了自己就是莊周。忽然醒過來,一時間竟不能知道,到底是莊周夢見自己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化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之間一定是由區别的,這叫做“物化”!“物化”是莊子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哲學理念!基于這個理念,莊子更進一步提出“吾喪我”的命題!白話的意思就是說,人要是“沒有了我”很多問題就不複存在了!“喪”是丢失、喪失的意思,吾和我都指自己,那麼“我丢失了自我”如何解釋呢?這裡需要将“我”或者“吾”進行一個分别,吾有“精神之我”,有“肉體之我”。所謂莊周夢蝶、南郭子綦隐機而坐,說的都是“精神之我”不依賴“肉體之我”的絕對自由,也就是“精神之我”忘了“肉體之我”的存在,是莊子所說的“無所待”,人的精神不需要依賴物質這個載體,在廣闊天地任意翺翔,這種忘了物、忘了我的情形,被稱之為“逍遙遊”。而《齊物論》則是《逍遙遊》的理論基礎!物我齊一,進而物我兩忘!
莊子提出物化理念,吾喪我的概念兩千年以後,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笛卡爾先生提出:“Je pense, donc je suis。”(漢語翻譯為:我思知我在。),這思想理念是笛卡爾全部認識論哲學的起點,也是他“普遍懷疑”的終點!他從這一點出發确證了人類知識的合法性,也就是說“Je pense, donc je suis”并不是唯心命題,而是純粹認識論的内容。這一命題,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反而科學的闡述了莊子物我齊一,物我兩忘的哲學思想!
既然物的概念确定了,那麼格物的字面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格,字面意思是線條組成的框。漢語裡比較多見的格局,格律,都包含了,規矩,界限,标準,阻礙,變革之意,更有突破,破立之意!破立之間謂之格!那麼格物,我們從莊子之意來理解,應該就是,置身物外,才能神遊太虛,物我兩忘!格物緻知,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不斷地突破認知,突破執著,突破局限!執著本身就是一種局限,就是二元對立的概念,此是彼非、此善彼惡!而所有煩惱都是從種種對立的情緒之中産生的,如果不能突破這種心理障礙,不能突破二元對立的觀點,不能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我們的煩惱就無法轉化!隻有超然物外,物我齊一,才能物我兩忘,達到人生的化境!這和我有一篇文章談到的修行,即破立之道!語出同宗!
觀攬君曰,淺談至此,言語淺薄,惶恐之至,萬望斧正,請勿見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