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為什麼要弑父?明代高僧釋祩宏的《竹窗漫筆 ·三筆》寫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隋炀帝為什麼要弑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明代高僧釋祩宏的《竹窗漫筆 ·三筆》寫道:
忤逆者。或棄不奉養。慢不恭敬。未必為阿阇楊廣之舉。況阇廣所害。一世父母。而經言有生之屬。或多夙世父母。
白話譯文大緻是這樣的意思:
忤逆不孝的,有嫌棄父母不奉養的,有怠慢父母不恭敬的,但未必會有像印度阿阇世王、隋炀帝楊廣那樣殺父殺母的行為,況且阿阇世王和楊廣所害的,隻是一世父母;而佛經上說有生命的動物,可能很多是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
宣化上人說法講到隋炀帝(1987年10月9日),是這麼說的:
弑父敗國隋炀帝
姓楊,名廣。陝西華陰人。隋文帝之次子。其父楊堅,為北周靜帝之外祖父,弑君篡位,即隋文帝也。楊廣唆父貶兄,奪得太子位,後欲早登基,弑父殺兄。即位後,好大喜功,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離宮。荒淫無度,為欣賞瓊花,開運河,造龍船,載美女,遊揚州,樂而忘返,勞民傷财,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被宇文化及所弑。因之,引起群豪蜂起,各據一方,大者稱帝,小者為王,天下大亂,黎民遭受塗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此時,太原李淵起兵,攻破長安,隋朝滅亡,平定群雄,建立空前大唐國。
評曰
弑父篡國 性兇心拙 荒淫無道 喪失山河
至死不悟 崇尚幹戈 暴君如此 阿彌陀佛
又說偈曰:
虎狼蛇蠍兇又毒 畜鬼地獄堕三途
為賞瓊花運河辟 因飽思欲泰山欺
男女裸體逞遊戲 百姓含羞作馬牛
獨夫無知失天下 古今唾棄傳萬秋
上述這兩個片段可以作為後世隋炀帝妖魔化和污名化之後佛教界的一般認識。
隋炀帝楊廣在曆史上褒貶不一,有人以為他好大喜功,窮兵黩武,濫用民力,疲累天下,最終導緻身死國滅;但也有人以為他溝通南北,造福天下。撇開這些褒貶評價,楊廣對佛教的貢獻,卻是實打實的。
隋炀帝是隋文帝的次子,因為家世的傳承和個人的文化背景,他笃信佛教,隋炀帝即位前,對佛教護持已相當熱心。他曾創建二所道觀及慧日、法雲二佛寺。其中,慧日道場會集了當時江南佛教界高僧,并且迎請三論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師入寺住持,是為當時佛教界一大盛事。另外,他也在長安建日嚴寺,高僧雲集,講學之盛,冠于當世。曾以成實學者的身分,風靡一時的慧日道場智脫 ( 541 ~ 607年),曾應文帝之招請從事講論,後來炀帝創立了慧日道場,乃由道場的英賢群中遴選論士,以應講說。智脫就是當炀帝赴京師住入長安日嚴寺時,而 與 一方之雄并且素為教界所重的吉藏兩相對論,可以稱得上是英才之士。另據 《 續高僧傳 》 所示,應诏住入慧日道場的名僧,除了智脫之外,尚有:智矩、法侃、吉藏、慧覺、敬脫、慧越、慧乘、法安、法稱、道莊、法論等很多當時享譽天下的一代高僧 。
楊廣為揚州總管及晉王時延請天台智顗大師到揚州的事迹,傳為曆史上一段佳話。
開皇十一年(591年) ,晉王楊廣在揚州舉辦千僧會,延請智顗頂受菩薩戒,智顗當時即做菩薩戒師,授戒予晉王廣。在 《 國清百錄 》 卷二收錄有《王受菩薩戒疏第二十六》 ,其中詳細地載述了晉王廣布施供養予戒師的衣物及金錢等事,可見其對智顗無比尊崇。當時楊廣23歲,而智顗54歲,隐隐有一種精神和宗教層面”父子“的關系。另據 《 大宋僧史略 》 卷中所示:作為菩薩戒師的智顗,由晉王賜予國師和”智者大師“的稱号 。另一方面,智顗亦授予楊廣總持菩薩(一做總持王)的法号。
開皇十五年(595年)智顗再度應楊廣之邀來到了揚州的禅衆寺,并以手著的 《 淨名義疏 》 面呈晉王廣,到了九月,智顗告辭回歸天台山。爾後便緻力于天台山的複舊事業的智顗,就在開皇十七年(597年)十月,接受楊廣的招請而下山,途中行至天台山西門的石城寺即罹患重病,于是便把《發願疏文》及《遺書與晉王》 托付弟子,終于在 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
智顗留給楊廣很長的一篇遺書,其中智顗叙述六件自覺遺憾的心情:
第一、自己一生修行求證悟最終卻隻是上負三寶下愧本心而已;第二、未能成就利他之行;第三、空受晉王的信施,卻未舉化導之功;第四、徒有為僧雄壯之志,卻未嘉惠于有緣之士;第五、在荊州雖曾會聚了千餘聽衆,以及教化三百禅衆,可是旋即散離,而未能繼續長時間地研修;第六、本想弘揚佛陀教法,因已返抵天台山,兼之身體衰弱而斷絕法緣等。
智顗在遺書中諄諄教導楊廣。他在天台山為楊廣撰著的 《 淨名義疏 》是一本尚不成熟的著作,他希望楊廣今後能留心于佛法,如果能夠堅持鑽研佛陀的教法,政治清明可期,而自己以往之所做為,一切都是為佛法、為國土、為衆生,表明即此色身即将辭世,而仍願守護國土的意向;更希望楊廣能發心做玉泉寺的檀越,因在天台山麓曾建一寺,尚請楊廣為寺賜名,另有許多發心出家之士,亦請楊廣準許。
(智者大師著作《摩诃止觀》)
大業三年(607年),以佛法治國的日本聖德太子(574—622年)派遣學者、僧侶來華留學,隋炀帝特别啟用洛陽鴻胪寺四方館,聘請高僧負責留學僧的教育工作,舉辦講座、法會,從事經典的校勘等。
(10000日元紙币,1984年之前印制,紙币上的頭像即為聖德太子)
(5000日元紙币,1984年之前印制,紙币上的頭像即為聖德太子)
隋代的翻譯佛經事業本就興盛。隋初來自印度的高僧如闍那崛多(527—604)、達摩笈多(?—619)、那連提耶舍等,陸續應請入住長安,從事翻譯工作,
(闍那崛多譯經)
(達摩笈多)
到了隋炀帝時,更在洛陽設立翻經館,大為網羅譯經人才,種種情形反映他對佛教的文化、教育事業相當重視。
在後世佛教僧俗信衆的觀感中,隋炀帝的形象是複雜的。
一方面,随着隋炀帝曆史形象的逐漸妖魔化污名化,本文最前引用的對隋炀帝的評價可以說是佛教界的一個主流,這是有和世俗妥協和光同塵的一面;
另一方面,佛陀時代的第五世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Bimbisa^ra)王時,征服東方鴦伽(An%ga),更從憍薩羅及毗提诃(Videha)迎後妃,益張國勢;其子阿阇世王(Ajatasatru)時,與憍薩羅交戰,又征伐恒河北方的毗舍離(Vaisa^li^),其版圖抵達喜馬拉雅山麓。在頻婆娑羅王時代中,佛陀于菩提伽耶成道,後組織僧團住于王舍城等地說法教化,頻婆娑羅王亦皈依佛教,并為佛陀建竹林精舍。後阿阇世王弑父篡位,但後來忏悔,繼續尊崇佛法,建塔供養佛遺骨,且使大迦葉等佛弟子,于七葉窟彙編佛陀遺法(第一次結集)。後世佛教徒讀《觀無量壽佛經》,知道阿阇世王殺父親、害母親、奪取王位,跟提婆達多聯合破壞僧團,五逆罪中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統統犯了,決定堕阿鼻地獄。而佛在《阿阇世王經》中又說,他在臨終時真正悔過,以此忏悔心念佛求生淨土,而且真的往生了。所以佛教界的部分僧俗在不得不接受隋炀帝的”惡行“的說法的同時,也一直有一部分非主流的觀點對他評價不低。
(阿阇世王,名字的含義為未生怨,即處胎時就與父親有惡緣的意思,後弑父篡位,但後來忏悔,繼續護持佛法,是一代護法名王)
當然,隋炀帝對佛教的尊崇弘揚有作為虔誠的宗教信徒的一面,也有另外的B面。
《 佛祖統紀 》 卷三十九記載
(大業)五年,诏天下僧徒無德業者,并令罷道,寺院準僧量留,餘并毀折。
僧衆中所謂”戒德疏荒者“被強令還俗,寺院中住僧少者命廢卻,隻有幾座大的寺院存續下來。
上述诏令還導緻了極端事件,廬山福林的大志禅師就在佛前哭訴了三天,然後便下決心願舍身命以明佛道,并赴東都遞呈上表之文,文中提到:
願陛下興隆三寶,貧僧當燃臂以報國恩。
炀帝并不回心轉意,當下命準所奏,佛教典籍記載大志禅師因此就徑直入火定三昧而圓寂。
之後,因為這一廢佛政策而以死抗議的僧衆時有所聞,在京師大興城(長安)中,大業七年( 611年)就有聖敬寺、仁法寺、明覺寺、香海寺等二十一座寺院遭毀廢。
細細考究其緣故,可能是因為隋炀帝遠征高句麗的軍事戰略策劃和備戰後勤資源(金錢、青壯年壯丁)的全面調度,
(征讨高句麗的隋朝騎兵)
從這個意義上看,隋炀帝又并非一個完全虔誠無比的佛教信徒,而是一個殺伐果決、如假包換的政治人物。後世佛教界與這個帝王級的大檀越(施主)進行切割,也談不上有多麼恩斷義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