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9:05:06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1

文/王建設

名詞解釋

六朝雅言

六朝指的是吳、東晉、宋、齊、梁、陳,(約公元222—589年)因為這六個朝代都相繼建都于建康(今南京)。所謂“雅言”,即“官話”。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共同語”。漢及四晉均以河南洛陽作為首都,所以河洛話也就成了漢晉時期的官話。自西晉永嘉至南北朝,中國政局一直處于南北對峙的的分裂局面。盡管北方的首都在洛陽,南方的首都在建康,但是南北二地的共同語并沒有改變,一樣都是河洛話。故六朝雅言實即六朝河洛話。成書于公元601年的陸法言的《切韻》記錄的就是六朝時的河洛官音。

泉州話

泉州話是閩南話的地點方言之一。在曆史上,泉州話曾經是閩南話的代表。而閩南話的形成是與漢人及漢語入閩的曆史分不開的。從考古遺物看,中原漢人入閩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然而中原漢人的大規模南移入閩,則是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時候。随着大批河南中州一帶的漢人的入閩,中原漢語也被帶了進來,它為閩南話的形成定了堅實的基礎。故閩南話又有“河洛話”之稱。與漢語的其他方言比起來,閩南話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保存了大量的古漢語,所以人們又經常把閩南話稱作“古漢語的活化石”。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2

閩南方言系濫觞于六朝雅言一河洛話,這個結論在語言學界早已被普遍接受。有人也許要問:既然如此,那麼,閩南方言與六朝河洛話究竟有多少相同之處?本文拟通過泉州話與《世說新語》(以下簡稱《世說》)的比較,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世說》是産生于南朝宋的一部文言志人筆記小說集。該書廣泛采集了流傳在口頭上的漢末到東晉間的轶聞趣事,生動記述了士族階層的言談舉止;行文質樸、簡約,而且大量采用了當時的口語。

關于《世說》的作者劉義慶,《宋書》本傳稱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表。……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咨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并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宋書》卷51)《世說》一書就是由劉義慶署名領銜,招集當時一批著名的文人學士撰寫而成的。

基于以上兩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把《世說》看作六朝雅言的一部代表作。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3

下面,從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分别加以比較。

一、語音

《世說》屬于散文體的筆記小說,因此,要進行語音上的比較,是有一些困難。幸好,書中有一些音近通假現象及少量韻語可供利用。

請先看兩段韻語:

王(濟)雲:“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言語》

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言語》

上引兩段,若是用普通話來讀,“貞”為一en,“平、清、甯”為-ing,似不相葉。 然而,這些字上古同屬耕部(上古音均據唐作藩《上古音手冊》),中古同屬梗攝(中古音均據《宋本廣韻》)。在今天的泉州話中,仍屬同韻,均念作-ing。

再來看幾個音近通假的例子:

1、“兒”通“人”

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雲:“可兒!可兒!”《賞譽》

該條下劉孝标注引孫綽《與庾亮箋》雲:“王敦可人之目,數十年間也。”可見,“可兒”即“可人”,義為“稱人心意之人”。郭在贻先生在《〈世說新語〉詞語考釋》一文中雲:“漢魏六朝之際,兒、人二字每每通用。”(載《字詞天地》1984年第3期)兒,上古日母支部;人,日母真部,二字日母雙聲(聲母相同),支、真通轉。

在今普通話中,“人”讀rén,“兒”讀ér,讀音相距甚遠,但在泉州話中,一讀lín,一讀lí,二者聲、調俱同,韻母的主要元音亦同,區别僅在于鼻音韻尾-n的有無,讀音十分相近。

2、“爾”通“如”

王丞相(導)雲:“見謝仁祖,恒令人得上。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品藻》

桓大司馬(溫)詣劉尹,卧不起。桓彎彈彈劉枕,丸迸碎床褥間。劉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甯可鬥戰求勝!”《方正》

“爾馨”、“如馨”均為指示代詞,猶言“這樣”。爾,上古日母歌部;如,日母魚部,二者日母雙聲,魚、歌通轉。

今泉州話“爾”讀lnį,“如”讀lúi,聲母相同,韻母也較接近。

3、“葛”通“結”

王丞相(導)拜司空,桓廷尉(彜)作兩髻,葛裙策杖,路邊窺之,歎曰:“人言阿龍超,阿龍故自超!”《企羨》

句中的“葛”實“結”的假借。葛,上古月部見母;結,質部見母,二者見母雙聲,質、月旁轉。《康熙字典》申集上:“葛,……又《毛詩古音考》:‘音結。’《詩·邶風》:“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馬融《國棋賦》:‘乍還乍急兮上且未别,黑白紛亂兮于的如葛。””所以,“葛裙”也就是“結裙”,即系上下裳。

在今天的泉州話中,“葛”之文讀與“結”之白讀完全同音,均讀作gāt(“結”的文讀為giāt,與“葛”之文讀亦相近,差别僅在于韻頭-i的有無)。更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話中的“結”正有“系”、“紮”之義,如:結圍裙(系圍裙)、結頭巾(紮頭巾)、結紅領巾(系紅領巾)等等。

4、娑”通“三”

(庾子醬)徐答雲:“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随公所取。”《雅量》

劉盼遂曰:“兩娑千萬者,兩三千萬也,娑以聲借作三。娑、三雙聲,今北方多讀三為沙,想當典午之世而已然矣。《世說》多錄當日方言,此亦一斑。……《晉書·庾凱傳》作‘兩千萬’,蓋不知古語而删。”(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354頁)

今泉州話,“三”白讀為snā,“娑”口語中一般不用,但是,“沙”以及以“沙”為聲旁的字,大多有sā(文讀)一讀,如:痧、莎、鲨等。兩相比較,不僅聲母、聲調完全相同,就連韻母也非常接近,區别僅僅在于元音是否鼻化。

5、“當”通“中”

時人歎為兩得其中。《任誕》

潘(嶽)雲:“可作耳,要當得君意。”《文學》

徐震堮先生對“兩得其中”注曰:“中,當也。”(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394頁)而《漢書,江充傳》:“上以充忠直,舉法不阿,所言中意。”注:“中,當也。”可見,“當得君意”即中得君意。當,中古屬舌頭音端母;中,屬舌上音知母,但上古同屬舌頭音端母(據清代學者錢大昕考證,上古沒有舌上音)。《世說》中二者可通,正說明六朝時舌頭音還沒有分化出舌上音。

今泉州話舌上音仍讀同舌頭音,如:知dī、朝diáo、腸dng等等。中、當二字泉州,話分别讀作diòng、dòng,聲母完全一樣,韻母也很接近,區别僅在于介音-i的有無。

6、“婆”通“扶”

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複往日。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股因月朔,與衆在聽,視槐良久,歎曰:“槐樹婆娑,無複生意!”《黜免》

扶,中古屬輕唇奉母;婆,屬重唇并母,但上古同屬重唇并母(據錢大昕考證,上古沒有輕唇音)。在上一段引文中,既用“扶疏”,又用“婆娑”,且意義無别,均是表示“紛披”,這足以說明,直到六朝時,重唇還未分化出輕唇。

今泉州話亦隻有重唇,沒有輕唇,如:肥、飛、糞bùn等等。上舉的“扶”與 “婆”,泉州話一讀pó,一讀bó,不論是從聲母看,還是從韻母看,都十分相近,聲調則同。

7、“為”通“解”

王右軍道謝萬石“在林澤中為自遒上。”《賞譽》

謝公(安)語孝伯:“君祖比劉尹,故為得逮。”《品藻》

上舉兩例的“為”通“解”,意思為“能”、“會”。“為自遒上”言自會奮力向上,“為得逮”意指能夠趕得上。為,中古屬雲母:解,屬匣母,二者之所以可通,是因為它們上古同屬匣母(據曾運乾考證,中古雲母上古歸匪母)。《世說》中“為”通“解”,這表明:匣母分化出雲母是南朝宋以後才發生的。

今泉州話“雲”讀作hún、“園”讀hng、“遠”讀hñg(上舉三字均屬中古雲母),可證“雲母歸匣”;而“為”讀uí,“解”讀uê,二字的讀音十分相近,則為《世說》的通假現象提供了證據。

《世說》中諸如此類的通假現象還可以舉出不少,而且大都可以用泉州話來印證。顯然,如果泉州音不是與六朝雅音非常接近的話,對以上現象将很難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4

二、詞彙

《世說》中保存了大量的六朝口語詞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至今仍為泉州人所沿用。下面分類舉例說明:

1、代詞

王僧恩輕林公(支遁),(王)藍田曰:“勿學妝兄,汝兄自不如伊。”《品藻》

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方正》

“我”、“汝”、“伊”是《世說》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稱代詞,在今泉州話中仍是如此。

(羅)君章雲:“不審公謂謝尚何似人?”恒公(溫)曰:“(謝)仁祖是勝我許人。”《規箴》

(石崇)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王)恺許比甚衆。恺惘然自失。《汰侈》

上舉兩例中的“許”均為遠指代詞,當釋作“那個”或“那樣的”。“仁祖是勝我許人”即仁祖就是勝過我的那個人,“如恺許比甚衆”謂象王恺那樣的(珊瑚樹)相當多。

泉州話中也有個遠指代詞“許”,與《世說》中“許”的用法完全一樣。如明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第十四出:“許人生不親像龜,也不親像鼈。”(那個人長得不像龜,也不像鼈。)又第六出:“無許事。”(沒有那種事。)

2、名詞

(陳)元方、(陳)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箸箪,飯今成糜。”……(陳)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夙惠》

這裡,飯、糜對舉,飯指的是幹飯,則指稀飯。今泉州話的用法毫無兩樣。例如:暗瞑食飯也食糜?(晚上吃幹飯還是吃稀飯?)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奢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忿狷》

箸,即筷子。今泉州人仍管“筷子”叫“箸”。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5

3、動詞

範(甯)馳報張(玄),張便束帶造之。遂舉觞對語,賓主無愧色。《方正》

周伯仁為吏部尚書,在省内夜疾危急。……明旦,報仲智,仲智狼狽來。《方正》

報,告知也。今泉州話仍存此用法。如:有消息着來報我。(有消息要來告訴我。)汝趕緊去報伊來看。(你趕快去告訴他,讓他來看。)

王丞相(導)招祖約夜語,至曉不眠。《方正》

(謝)尚性較率,不拘細行。兄葬後,往墓還,王蒙、劉惔共遊新亭,蒙欲招尚,……《任誕》注引宋明帝《文章志》

招,約請,邀請。今泉州話口語仍這樣用。如:昨暗我招伊去看電影。(昨天晚上我約請他去看電影。)

4、形容詞

裴冀州(徽)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文學》

(張憑)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文學》

暢,舒暢,痛快。今泉州話講“我食仔真暢。”(我吃得很痛快。)“汝暢啥?”(你高興什麼?)用法完全一樣。

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言語》

庾公(亮)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說而忽肥?”庾曰:“君複何所憂慘而複瘦?”《言語》

肥,謂肌肉豐滿或脂肪多。在《世說》中,“肥”既可以指牲口,亦可以指人,今泉州話也一樣。如:伊食誠肥(他吃得很胖);肥雞肥鴨等等。

5、量詞

郗嘉賓飲崇釋道安德問,饷米千斛,修書累紙,意寄股勤。《雅量》

斛,古代量器名。《世說》中用作糧食的計量單位。在泉州一帶,作為計量單位的“斛”(hák,十石)今已廢而不用,但作為量詞的“斛”泉州話中仍可聽到。例如:告仔伊解讀冊得,米着卻食幾落斛咧。(到他能讀書時,還得再吃好幾十石大米,意言他年紀尚小,離上學讀書還早着呢。)

謝車騎(玄)在安兩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雲:“公何處來?”答雲:“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文學》

一出,即一番。今泉州話亦稱“一番”、“一回”為“一出”。如:早起冤一出喽。

(早上已吵過一番了。)逐牙依計着一出過。(每個人都要經曆過這麼一回。)

6、副詞

蘇峻之亂,庾太尉(亮)南奔見陶公(侃),陶公雅相敬重。《儉啬》

劉尹先推謝鎮西,謝後雅重劉,曰:“昔嘗北面。”《賞譽》

雅,意思為“甚、頗、極”。今泉州話中把“很”、“非常”說成iä或ä(通常寫作“野”),實即源于六朝的“雅”。如:雅大(很大)、雅細(很小)、雅愛讀冊(很愛讀書)等等。

劉尹雲:“孫承公狂士,每至一處,賞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卻返。”《任誕》

卻,再也,又也。“或回至半路卻返”意言有時已經往回走了一半路程,又返回(原處)。今泉州話口語中表示“還”、“再”、“又”亦用“卻”(gōh)。如:有閑着卻來。(有空要再來。)伊卻去看電影喽。(他又去看電影了。)

7、介詞

(袁耽)十萬一擲,直上百萬數,投馬絕叫,傍若無人,探布帽擲對人曰:“汝

竟識袁彥道不?”《任誕》

對,朝也,向也。在上例中,“對”用來表示物體移動的方向。這種用法,古漢語書面上罕見,今普通話則隻用“朝”、“向”。但在泉州話中卻常見。如:石頭摃對伊頭頂。(石頭向他頭上扔過去。)伊走對哪落去?(他向哪兒跑去?)

既還,(王)藍田愛念(王)文度,雖長大,猶抱著膝上。《方正》

郗公(鑒)于是獨往食,辄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德行》

著,相當于“在”、“于”,通常與動詞連用,表示處所。在今泉州話中,“著”仍是常用介詞,意義用法無别。如。茶杯下著桌頂。(茶杯放在桌上。)含飯著喙邊咧。(含飯在兩頻邊。)

8、助詞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恸,軀體骨立。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見之,……奮衣而去。自後賓客絕百所日。《規箴》

所,表示概數。“百所日”相當于百來天。今泉州話亦用“所”表概數。如:十所日(十來天)、十所歲(十來歲)、十所卷冊(十來本書)等等。

治此計權救饑爾,無為遂負如來也!《似谲》

(羅友)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任誕》

爾(耳),句末語氣助詞,上舉兩例均是表示限止,相當于“而已”或“罷了”。今泉州話仍常見此用法(“爾”通常讀輕聲lni)。例如:我即大伊幾個月爾。(我僅比他大幾個月罷了。)伊乃解食一碗爾。(他隻能吃一碗而已。)

以上所舉均屬于單音詞。在複音詞方面,也可以舉出不少例子。例如:節目(樹疙瘩)、目下(眼前)、秫米(糯米)、手巾(手帕)、矢穢(糞便)、鼓吹(樂器)、變怪(作怪)、哭詈(哭罵)、爽氣、狼抗、風神、飄瞥、料理、施設、镞镞(後幾個詞在今泉州話中詞義有所引申)等等。此外,《世說》中所保存的一些六朝時的稱謂語,如:阿奴、苟子(狗子)、阿瓜、阿子、老父(父親)、老母(母親)、阿母、新婦、丈夫(男子)、阿兄等,在今泉州人口中也都還能常常聽到(詳見拙作《泉州話稱呼語溯源》,載《泉州文史》第10期)。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6

三、語法

泉州話與《世說》在語法方面的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詞綴

《世說》中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前綴(亦稱詞頭)“阿”。它可以用在人的名字前,如:阿萬(謝萬)、阿戎(王戎)、阿源(股浩,字淵源)、阿平(王澄,字平子),也可用在排行前,如:阿大(謝尚);還可用在親屬稱謂或愛稱之前,如:阿翁、阿母、阿兄、阿奴、阿子;代詞或其他詞前偶爾也可以加用,如:阿堵、阿見。上述“阿”的各種用法在今泉州話中都可以一一找到。

“老”作為前級,六朝時也已經在口語中流行開了。《世說》中出現的有“老父”(背後稱父親)、“老母”(背後稱母親)、“老兄”等。今泉州話中“老”的用治亦大同小異。

2、句式

a、疑問句

(魏武)從容問宗(承)曰:“可以交未?”《方正》

(王藍田)轉頭問左右小吏曰:“去未?”《忿狷》

武帝每見(王)濟,辄以(王)湛調之曰:“卿家癡叔死未?”《賞譽》

沙門法汰問(符)朗曰:“見王吏部(忱)兄弟未?《排調》注引裴景仁《秦書》

未,本為否定副詞,六朝口語中通常用于句末表示疑問,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沒有”。 這一種把“未”置于句末構成的疑問句,今泉州話仍常用。如:食未?(吃過沒有?)伊 去未?(他走了沒有?)雞死未?(雞死了沒有?)

b、比較句

王平子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終當死塢壁間。”《識鑒》

(王藍田)真獨簡貴,不減父祖。《品藻》

上舉兩例均是把形容詞用作動詞,而讓比較的對象之一直接充當賓語。這種不出現“比”字的特殊比較句式,仍常用于泉州話中。如:伊手較清水。(他手比水涼。)體高我較矮汝,體重我卻勿減汝。(論體高,我比你矮;論體重,我卻不會比你輕。)

通過上面的舉隅比較,我們已經不難看出,泉州話在語音、詞彙乃至語法方面都直接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也許有人還要問:六朝雅言為什麼不被保存在其發源地——河南洛陽一帶,反而被保存在數千裡之外的閩南一帶?對此,吾師黃典誠教授在《晉唐古語在泉州》(載《泉州文史》第8期)一文中已言之甚詳,這裡就不贊述了。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7

泉州話是閩南話嗎(詞彙及語法方面都繼承了六朝時中州一帶的河洛官話)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