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的主要作品?《雙城記》圖片精華筆記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查爾斯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雙城記》圖片
精華筆記
查爾斯·狄更斯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他活躍于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著有《遠大前程》《匹克威克外傳》《艱難歲月》等小說,完整描寫了英國工業時期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文學史上同莎士比亞相提并論。
《雙城記》是他最著名的曆史小說,這本書描寫了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生在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探讨了革命與改革、暴力與和平、寬恕與仇恨等深刻主題。
一、《雙城記》講述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故事;
《雙城記》的時代大背景發生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社會貧富差異懸殊,貴族以殘酷的手段鎮壓人民反抗,社會危機一觸即發,而英國社會雖然表面上非常和平,但在快速發達的工業之下,社會矛盾也很嚴重。狄更斯想以法國的暴力事件來警示英國,贊揚英國在解決社會問題時的包容與慈悲。
故事開始于英國少女露西前往法國拜見她從未見過面的父親。露西的父親是一名醫生,由于撞破侯爵兄弟的醜事,被秘密關押了十九年。回國途中,露西父女得到法國青年達爾内的悉心照顧,露西和達爾内墜入愛河。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達爾内正是侯爵兄弟的繼承人,這為悲劇埋下伏筆。
露西和達爾頓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大革命爆發後,達爾内不幸被捕,法國人民以露西父親的獄中血書作為證據,判處了他死刑。為了露西和達爾内的幸福,他們的朋友毅然犧牲了自己,代替達爾頓平靜赴死。
二、《雙城記》的文學技巧有哪些?
總體來說,《雙城記》是經過強烈理性化構思的小說,體現在小說的叙述中,就是很強的技巧性。這種理性化構思的技巧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和人物塑造上的複雜;其二是對意象的精心使用。
《雙城記》有一個被載入文學史的經典開頭:“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入地獄”。狄更斯沒有在這些沖突中簡單地去選擇一個,否定另一個,而是作為精準的觀察者,忠實記錄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命運、意志和選擇,這種嚴謹使得對稱意象雙方勢均力敵,引人深思自己能做出怎樣的選擇,也使得整個故事脫離了“善惡對決”的簡單,獲得了深沉複雜的品質。
理性化還體現在精心安排的意象上。狄更斯總是愛在小說中使用豐富的意象,精巧意象的使用讓小說擁有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比如,在第一次描寫巴黎貧民生活時,狄更斯從一桶掉落在地的葡萄酒桶寫起,葡萄酒的紅色呼應了起義時貧民臉上的血液,有很強的感染力。
如果說理性構思讓《雙城記》成為一部優秀的小說,那麼人道主義的人物形象則讓它成為偉大的作品。《雙城記》塑造的最深刻的人物莫過于卡爾頓,出于對朋友們的摯愛,他願意自我犧牲,充分體現了狄更斯對偉大人性的歌頌。在現實主義手法之前,一個凡人要想獲得永生,必須通過對上帝的信仰才能實現,這是第一次,一個卑微而絕望的小人物站到了歐洲文學史的中心舞台,卡爾頓憑着自己那微小的愛,同兼愛世人的救世主并肩而立。
三、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寄寓了怎樣的社會深意?
傳記作家茨威格曾這樣評價狄更斯:“狄更斯在英國傳統中舒舒服服地安頓下來,在它的四堵牆壁中惬意地安居。他一生從未跨越過英國的藝術、道德或者審美界限,他不是一個革命者。”他始終是個人道主義者,自覺站在弱小和被壓迫者的一邊提供照料和關懷,呼喚漸進和和平的改良社會方式。
《雙城記》源于狄更斯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狄更斯曾非常支持法國大革命推翻貴族統治,但在暴力蔓延後,他調整了自己的态度,最終試圖以史為鑒,通過這部小說告誡英國的讀者們,以血還血的複仇不是終點,“愛總是比恨更有力量”。他既不像文化保守主義者那樣痛斥人民政權的野蠻,也并不盲目歌頌新秩序的平等曙光,而是通過德法日一家的經曆,既充分揭示了革命興起的必然正義性,同時警戒暴力行為最終會禍及自身。
狄更斯對和平的呼籲也有着相當鮮明的時代特色。狄更斯擔心法國大革命擴散至英國,毀滅大英帝國引以為豪的“不流血革命”傳統。他在小說中極力凸顯道德的重要性,便是在向貴族和平民同時發出呼籲:在王權之上,在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仁慈。
盡管描寫的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雙城記》所展示的仍徹徹底底是19世紀英國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氣質。在英國經濟飛速發展,不斷進行海外擴張的背景下,穩健而非激進才是明智之舉,英雄暫時隐居幕後,曆史舞台上有的隻是來來往往的普通人,和細小的悲歡離合。
另外,本人近期準備再寫一篇關于《月亮與六便士》的詳細解讀,這本書可是本人初中三年最喜歡的一本書,本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至少看過五個版本的翻譯,如果想看的話,請點一個關注,下次本人将帶領大家一起進入斯克裡特蘭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