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僅僅供養兒女的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說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家長對孩子管得越多,孩子的問題也越多。
生活上,一些父母成了孩子的終身保姆,照顧孩子吃喝及一切生活瑣事;學習上,有些家長陪孩子讀書、做作業,花重金補習,比孩子的狀态更緊張。
很多時候,父母的不辭辛勞、忘我付出,并不能換來孩子的奮發圖強。相反,許多孩子表現出對父母極大的依賴性,生活能力很差,對學習沒有目标和動力。
更糟糕的是,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以長者自居,态度專制,習慣将自身想法和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處處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結果使得孩子産生逆反心理,親子關系破裂。
這也許是出于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心,但結果卻是:父母累,孩子煩,得不償失。
曾經接待過這樣一個媽媽:
名校畢業,企業高管,兒子上小學之後,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的學習,辭去了高收入的工作,全職在家照顧孩子。每天早起給孩子準備營養早餐,準備學習用品送他去學校,然後自己在家把網課上一遍以便随時掌握兒子在學校學習的進度,下午接送孩子去課外班,晚上輔導孩子學習,每天忙忙碌碌都是圍着孩子轉。然而進入初中後,名列前茅的兒子成績直線下滑,對她的照顧也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每天隻想着打遊戲。
當時這位媽媽怎麼都想不通:“我給他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怎麼他還不如那些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
凡事過猶不及,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父母事無巨細都要管,就會限制孩子某些能力的成長。
比如父母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包辦,孩子會失去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父母事事都為孩子做安排、做決定,孩子會變得毫無主見。
人是在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别小瞧生活中的那些瑣事,學會系鞋帶、和朋友鬧矛盾又和好、被老師批評……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讓孩子增長能力也收獲自信,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為獨立的社會人。
當然,該管的還是要管。
可以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則,在一些原則性、會對孩子的成長産生重大影響的問題上加以管教、引導,同時也接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弱點和不足。
不知道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時,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01
尊重他人
父母要重視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人際關系是相互的,懂得尊重他人可以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到哪都受歡迎,自然各種機會也多。反之,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導緻各種沖突,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
尊重他人不僅是一種态度,也是一種能力和美德,這需要我們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能夠正視别人的意見,聽取别人的建議。
02
責任感
責任心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是強化自身能力的體現。一些孩子對學習不上心、沒目标,就是因為父母把孩子學習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讓孩子感覺“學習不是我的事”。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也造成了孩子責任感的缺失,導緻許多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缺乏責任感和責任意識。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父母要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做;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承擔相應的結果。
03
求知欲
小孩子好奇心重,這是他們的寶貴品質,也是父母要好好保護的财富。當孩子提出各種疑問時,切勿不耐煩的打發或是指責。孩子的求知欲是探索世界的鑰匙,孩子看到什麼都想了解一下,時間長了,求知就會變成習慣。
當孩子長大後仍然對各類事物都充滿求知欲時,他會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工作上都不會太差。
04
愛好
無論孩子成績好壞,都一定要培養孩子有一個愛好。
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喜歡的事情裡面找到生活的樂趣,并從中汲取能量。有時候,愛好還能發展成一個人的特長,成為安身立命之本,因為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當人在遭遇挫折時,愛好就是抵禦世界殘酷與寒冷的盔甲,讓人在其中體會美好、感悟人生。
那些長大後真正有作為的孩子,不是父母手把手教出來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你的孩子有叛逆、厭學、沉迷手機等問題嗎?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讨論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