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估計很多女孩小時候都會有這些的經曆:
班上的女生總是自然形成三三兩兩的小團體;也總是有些女生,默默地站在操場的邊緣,看着大家熱鬧成一團。
米粒媽有不少這樣的同學,一直都是人群中的小透明,總是像鈴蘭花一樣垂下腦袋,沒有人注意。有的女孩,還會受到小團體的排擠。
2016年,韓國青年女導演允佳恩拍攝的電影《我們的世界》,就刻畫了女生之間如此細膩曲折的小心思,如同晨露悄悄累積又悄悄蒸發一般。
女生之間的孤立太常見,因為她們愛在小團體裡尋找安全感。一起拉手去洗手間、課間聚在一起玩耍,一起講其他人的壞話,甚至孤立某些孩子,也是她們關系的粘合劑。
這部影片一秒就把米粒媽帶回了小學時代,重新審視自己是如何一步步長大的,也讓我發現,原來孩子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殘酷。
故事的女主角叫李善,是一個相貌平平、成績也平平的四年級小學女生。她家境很普通,父親打工,母親經營着一家小餐館,還有一個弟弟。
李善在學校就屬于“小透明女孩”,體育課上不僅沒有人願意和她組隊,甚至還有人會誣陷她犯規,将她淘汰出局,李善也不吵不鬧,臉上的笑容從帶着期待,到變成掩飾尴尬。
班上有個以寶拉為首的小團體,寶拉人長得漂亮,成績也好,走到哪裡都是最奪人耳目的那個。
寶拉看出李善想加入她們,于是邀請她參加自己的生日派對,并故意刁難道:一定要帶超過5000塊的禮物哦。
李善感到很為難,但為了融入寶拉小隊,還是親手編了一條手鍊作為禮物。
可當她興沖沖地跑到邀請函寫的地址時,才發現她被耍了一一寶拉根本不住在那裡,隻有一扇冰冷的鐵門。
李善失望地趴在天橋上,沮喪地将頭埋進胳膊。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明明已經很小心翼翼了,為什麼寶拉還要戲弄她?她是不是真的很讨人厭?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的單純,會用别人的錯誤來反複拷問自己,自信心就是這樣被消耗掉的。
好在,上天很快就送來了新朋友一一轉學生智雅。其實,智雅也是因為在原來的學校被排斥,所以才轉學。
雖然她家境不錯,但父母早年離異,根本見不到人,她一直和奶奶生活。智雅和李善很快就成為形影不離的密友。
孩子之間也是有派系之争的。
強勢、愛表現、家境好的孩子往往是焦點,是銀河系中的太陽,而稍微内向弱勢的孩子,則很容易成為受擺布的對象,甚至遭到排擠和冷落。
米粒剛上學那會兒,我最擔心不是學習而是人際關系,這一點,有時比提分還要複雜。
米粒媽就聽說過有的班級甚至在玩“主人和貓”的遊戲——一個孩子扮演主人,其他孩子當貓,對“主人”唯命是從。誰不願意加入,大家就都不跟ta玩。
為了所謂的“團結,委曲求全,這樣的孩子,容易變成讨好型人格。終其一生都在讨好别人,卻忽略自己的感受。
既要讓孩子明确自我與他人的界限,又要學會正确地處理矛盾,并且把握好其中的度,确實是父母們的難題。
再說回電影。表面上李善和智雅的友誼快樂而單純,但事實上卻暗流湧動,充滿了計較和疙瘩。
比如智雅會試探性地問:我家是不是太無聊了?這個房子都好老了。雖然在李善聽起來,就像是凡爾賽。
當李善和媽媽抱在一起嬉笑時,缺乏母愛的智雅就會吃醋并為此賭氣,故意不給李善好臉色。
而李善呢,她無法像智雅一樣住大房子、用最新款的手機,所以她也始終都處隐秘的自卑中。
原本純粹的友情和快樂,因為這些沒有說出口的小心思摻進了細碎的沙粒,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更可怕的是,智雅漸漸成為寶拉小團體的一員,并有意疏遠冷落李善,甚至和寶拉合起夥來讓李善難堪。
說實話,這種無聲無息的排擠造成的傷害,根本不比打一頓、罵一頓的殺傷力低,就像用刀子在割出一條一條血痕,細小到難以發現,卻也是鑽心的疼。
這看似是孩子之間的矛盾,但從根本上看,不過是長久以來迸發出來的絕望和壓抑罷了,她們的感受已經被忽略太久太久了。
當李善想說說心裡話,忙碌一天的媽媽卻已經開始打鼾,她隻好把委屈、羞恥和自卑都埋在心底。
智雅雖然物質條件不錯,但家早已冷冰冰的,手機和耳機是她僅有的避難所。
而她們用來相互攻擊的黑料,也幾乎都與父母有關:
智雅謊稱媽媽在國外工作,其實父母早已離婚,自己也曾因此被瞧不起;李善家境貧寒,父親是個酒鬼,還被同學看到醉醺醺地躺在街頭。
在大人們眼裡,孩子隻要好好學習、好好吃飯就行了。
他們不明白成年人的不體面,也會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哪怕有時候,孩子想要的不過是一個解釋,一個擁抱罷了。
雖然校園霸淩可怕,導緻人際關系問題的原因也多種多樣,但是米粒媽覺得最殘酷的是:
當孩子面臨難題和壓力時,缺少來自家庭的支持和底氣,沒有大人幫一把、扶一把,隻能靠自己摸爬滾打,最後卻遍體鱗傷。
除了女孩們的成長,電影也着重刻畫了兩人的家庭環境,他們的相似之處在于,長輩之間都鬧得很僵。
李善爸爸記恨父親的薄情,老死不相往來,到父親去世都不肯見面,而智雅媽媽和奶奶關系也極差,經常吵架,幾乎形同陌路。
冷漠疏離的家庭環境,長輩們對親子關系的無能為力,也自然而然地傳承到了下一代。
所以,無論她們在學校遭遇了什麼,都不約而同地沒有告訴家人,或許是因為,她們壓根不相信大人們能關心這些瑣屑小事,也或許是因為,凝重的家庭氣氛根本令人無法開口。
凡此種種,把李善和智雅推向了孤獨的境地,她們不得不獨自面對所有成長的難題,沒有标準答案,就像在黑暗的甬道裡尋找出口。
事實上,包括她們父母在内的大多數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扛着沉重又微小的心思,孤獨長大呢?
或許青春的殘酷,正是每個孩子過渡為成年人必經的考試吧。
所以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李善對于人際關系最深刻的覺醒,不是因為老師也不是因為父母,而是上幼兒園的弟弟。
這句話李善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關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才是值得維護的,是表面上看着熱鬧的關系,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友誼,還是冷眼旁觀、自給自足的快樂?
她終于不再唯唯諾諾,勇敢踏出了與智雅和解的第一步。兩人在喧嚣的操場上靜靜對望,眼神裡是怯怯的試探。
結局沒有挑明兩個女孩的關系走向了何處,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或許意味着成長本身就充滿了可能和不确定性。
相信這一切發生之後,她們都已經悄悄長大,對自我和友情的意義都有了新的理解。
她們會懂得如何識别真正的友誼,也會明白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依靠讨好、撒謊或者孤立他人。
也許導演想要表達的是,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尋找歸屬感,不管是愛情、友情、親情,總是害怕被孤立被抛棄;
直到成年,有的人知道孤獨一生不可治愈,愛情、友情都不可以,所以隻能學會與孤獨相處;
有的人,一輩子試圖在親密關系中尋找孤獨的避難所,最後傷痕累累。
回到文章的主題,如果孩子被排擠、被孤立,我們該怎麼教育?
首先,誰都無法避免一輩子不被排擠和孤立,從孩提時代到成年,不管社恐還是社牛,都無法避免。任何人都是潛在的被孤立的對象,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也不僅僅是面對被孤立和排擠時該如何應對的方法和技巧,還有一顆不受外界影響、不會因為他人态度而否定自我的強大的内心!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