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單元教學目标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單元教學目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0:22:02

三線統整,讀寫融和

——談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單元教學

潘鋒雷(江陰市長泾實驗小學)

夏江萍(江陰市教師發展中心)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特殊單元,它采用嵌入式結構,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分解穿插安排在選文教學中,這是一種教材編排上的創新,它體現了綜合性學習的本質:是語文的一種學習方式,是由聽說讀寫整合而成的言語實踐活動,與聽說讀寫的關系是統領融合的關系。

一、從單元意圖建構“平行目标體系”

“傳統文化”“語文要素”“綜合性學習”是本單元的三根主線,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錯,彼此融合。因此,單元編排的主要意圖呈現出以“綜合性學習”為主、三線平行的樣态。在考慮本單元目标時,要能同時兼顧,形成“三線統整”的目标體系。

1. 傳統文化目标體系。

“傳統文化”是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古詩三首》表現的是中華傳統節日,《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分别類屬科技、建築、藝術成就。學習這樣的單元,承載着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标:在學習中了解這些典型的傳統文化符号,并受到優秀文化的感染和激勵,從而産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從這個層面而言,其目标體系如下: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單元教學目标(三線統整讀寫融和)1

2. 語文要素目标體系。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課文如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單元意圖是在教學《趙州橋》時指導學生初步感知這種構段的方式及其特點,在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印證這種方法,“交流平台”是梳理、總結方法,“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是運用這種方法,培養語文能力。其目标體系如下: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單元教學目标(三線統整讀寫融和)2

3. 綜合性學習目标體系。

綜合性學習在本單元采用穿插編排的形式,共分四次進行。第一次出現在導語,第二次、第三次都是以“活動提示”的形式穿插在課文之後,最後一次才以綜合性學習的形式出現。其目标體系如下: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單元教學目标(三線統整讀寫融和)3

二、從文本功能定位“目标傳動鍊”

對“文選型”語文教材而言,确認“選文”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功能發揮方式,對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是極為重要的。

《古詩三首》選錄的是三首經典古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主要功能是“學習經典的豐厚意蘊”。它在傳統文化目标體系達成中起主導作用,在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符号,增進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時,對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也為後邊的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積澱了素材。

《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主要功能是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知識,感知、梳理、總結語文知識,在達成語文要素目标體系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對傳統文化目标體系中的目标達成是一種補充,為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寫一寫過節的過程,提供了例子。

《紙的發明》主要功能是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發展,并培養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和結合課文語句形成解釋的能力。其中,仿照圖表,按照時序概括段意,涵蓋着一定的篇章知識,對綜合性學習中“寫一寫過節的過程”也具有一定的幫助。

從單元整體而言,每一篇文本都不是獨立的存在。對文本類型進行定位,是為了更好地在“傳統文化”“語文要素”“綜合性學習”三線之間構建傳動鍊,以達到彼此融合、相互促進的效果。

三、以“讀寫融和”統整單元學習活動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其核心是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在展開教學時,可圍繞核心目标設計“基于真實交際情境的讀寫任務群”,開展結構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經曆“我眼中的傳統節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同時,學習語文要素,感受傳統文化。在活動中學習讀寫,在讀中學寫,在寫中閱讀,實現讀寫融和發展,實現言語交際能力、研究能力與文化精神的同生共長。

(一)起——誦讀想象,了解“詩歌中”的傳統節日

1. 查找摘錄資料,感知文化符号。本單元古詩中蘊含着許多經典的文學意象,它們的背後都包含着民族文化傳統習俗。如《元日》中的爆竹、屠蘇、桃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登高、茱萸等,可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同伴交流等形式,充分了解這些傳統文化。

2. 想象節日情境,建構文化意義。帶領學生在節日情境的想象與描述中,充分感受并認同存在于意象背後的民族情懷,完成對傳統文化“意義”的自主建構。如在教學古詩《元日》時,先指導學生梳理事件: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桃符;再聯系生活展開聯想“人們會有怎樣的表現”;說說自己所了解的傳統春節習俗;然後思考為什麼作者選擇了這三個事件而不寫其他,了解作者對新年的“美好祝願”。

(二)承——選題合作,研究“我眼中”的傳統節日

圍繞“我眼中的中華傳統節日”大課題,小組合作讨論:一是選擇确定小課題——研究哪一個傳統節日;二是研究的方式,通過采訪調查、查找資料、實踐操作等;三是研究的内容,民間傳說故事、習俗活動類型、描寫節日的文章作品、詩歌、書畫作品、傳統工藝制作、家鄉古老的習俗等;四是記錄資料的方式,表格、文字、錄音、拍照等;五是具體分工,搜集資料,時間為 3 天左右。

(三)轉——閱讀文本,學習“圍繞中心表達”的言語圖式

學習《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是依據文本了解這些古代文化成就,二是學習“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表達策略,運用圖式學習介紹。

1. 在閱讀中學習介紹。教學《紙的發明》,首先按照時間順序,通過圖表形式(課文後習題一)梳理“紙的發明曆程”,并學習說明性介紹;細讀第 4 自然段,指導學生用連續動作“剪—浸—搗—撈—曬”介紹蔡倫造紙的過程,學習運用文中信息說清楚“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的原因”。

2.在比較中建構“圖式”。将《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第 3 自然段,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共通的結構“圖式”:圍繞事物某一方面的特點,通過從多個方面、列舉多種表現來進行具體介紹,都采用了先概括後具體的構段方式。

3. 借助“圖式”學習表達。指導學生運用“圖式”說一說或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并通過實踐運用進一步穩固言語圖式。

(四)合——實踐運用,展示“我眼中”的傳統節日

1. 小組交流,成果展示。

小組内相互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資料,對材料進行查漏補缺,完善資料袋。根據獲取的資料信息,從中選擇最适合的内容作為成果展示的内容,商議成果展示的形式。講述傳說故事、燈謎競猜、詩歌誦讀、寫春聯、手工制作、手抄報展示、書畫作品介紹、歌舞表演、微信美篇傳播……在介紹時,注意“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準備時間為 3 天。

最後,分組展示成果,小組内成員相互補充,其他小組可以提問和補充,開展師生互動性評價。

2. 完成習作,謄寫發表。

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習作:自己家過節的過程或節日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圍繞所選話題,搭建圖表式提綱,運用前面學習的言語圖式策略進行具體寫作。記錄過節的過程,要按照時間順序記錄幾個主要事件,每段話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記叙節日裡的一個故事,要圍繞一個主題,對節日中的場景與人物行為表現展開具體描寫,準确表達。寫完後,組内相互評改,完成謄寫;最後發表習作,班内組織評比。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19年3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