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中的三個基本原則

道德經中的三個基本原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7 09:50:42

道德經中的三個基本原則(道德經順天道而行)1

一、

平衡是人生一切福氣的根源,而失去平衡的同時,帶來的必然是猝不及防的禍患。

就好像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好的事情一定是因為平衡所帶來的,比如說與人相處時,剛柔平衡就是相對理想的處世狀态,而在謀劃一件事情時,讓事物在順其自然的情況下發展平衡,這個事物才會有好的結果。

在《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

天之道,其猶張弓欤?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然的規律豈不就像拉開弓弦一樣嗎?弓弦高了就把它壓低,弓弦低了就把它升高。有餘的減少,不足的加以補充,自然的規律就是減少有餘的,并且補充不足的。

天地之道的法則就像拉弓射箭一樣,“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則補之”,這是天地存在的規則,也是天地存在的根本力量。

就像天地萬象的自然變化一樣,久晴必有陰雨濕潤,久雨必有晴天調和,寒冬之後必有冬去春來,夏季暴曬之後必有秋風蕭瑟,一天之中有黑晝交替,一年之内有四季變換。

就這樣,天地自然在盛極必衰,衰極必勝的規律之下不斷循環變換,但不管怎麼轉換都在尋找其自身的平衡狀态,這個狀态也是天地恒久的根本。

道德經中的三個基本原則(道德經順天道而行)2

自然萬物在沒有任何幹預的情況下,都能使自身調和平衡,并且能以此力量生成萬物,這便是天道存在的規則,同時也是天道能夠主導自然變化的力量。

天地的力量龐大且久遠,不僅能生成萬物,且能夠長久存在,這也是自然天道能夠調節平衡所帶來的結果。

所以人的智慧如果能夠接近天道的法則,使自身調節平衡,便是人生最佳的處事狀态。

就好像《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吾身一小天地也,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自身也猶如一個小的天地,能夠使自身的情緒、心念等各方面調節平衡,讓自身順應外物變化自然存在和發展,不僅能夠避開因戾氣而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更能避開自身妄為而帶來的災禍。

這就是人的智慧能夠接近天道的狀态,但是遺憾的是,人總在主觀意識的影響之下,僅憑着自以為是的觀點企圖主導萬物。

所以《道德經》接下來便說: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意思就是說:天道的規則是減少多餘的而補充不足的,但是人的行為法則卻剛好相反,往往剝奪不足的,而供奉有餘的。

道德經中的三個基本原則(道德經順天道而行)3

二、

就像我們看待福禍的态度,人生有富貴存在時,是因為自身德行的累積或者是能力充分而得到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僥幸得到福氣,就應該以謙遜淡然的态度去調和人生的富貴狀态,才能将它延續的更加長久。

但是世人卻并非如此,一旦身處富貴,馬上就擺出一副驕縱狂妄的姿态,變得更加張狂,這樣失衡的狀态必然難以将富貴延長的更久。

就像很多人在身處富貴之時,總會因過度驕狂而帶來禍患一樣。

而反之,當一個人身處低谷與坎坷之中時,在看似低谷的背後隐藏着下一次崛起的機緣,人本來應該在低谷之中反省自我,不斷打磨自身的棱角,便于下一次抓住機會,使自己厚積薄發,但是世俗的人卻因讓自己在低谷中沮喪沉淪,導緻自身失去了轉禍為福的機會。

這就是因為自身認知偏頗而導緻的失衡結果,在主觀的意識趨勢下,人生失衡的狀态持續的越久,禍患存在的越多,所以許多人的人生問題重重,根源就在于此。

很多時候看似是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但實則在自己主觀驅使的過程中,卻讓事物往相反的方向發展,最後弄巧成拙,造成一個又一個的禍患。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隻海鳥飛到魯國的郊外去休息,魯侯看到之後以為是神鳥,就把它接到太廟裡面,用酒宴招待它,奏樂曲讓它高興,并且宰殺牛羊豬給它喂食。

海鳥看到之後不但不敢吃一小塊肉,不敢飲一杯酒,反而眼花缭亂,三天過後就死了。

人生如同一個海鳥,我們總用自以為是的标準去喂養人生,以為人生能夠得到好的結果,但是最後人生得到的卻是越來越多的嘈雜和痛苦,讓自身因為失衡而招緻禍難。

道德經中的三個基本原則(道德經順天道而行)4

如果能抛開自己主觀意識的偏頗,讓事物順其本身規律去發展,少一些主觀意識的參與和左右,還原事物本身的狀态,這便是讓人生達到平衡的根本,讓自身處事之道順應天道而行,這便是智慧。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