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名人說過:“人到中年,我感受不到孔子所言“四十不惑”的坦蕩。相反,我卻感受到人生的迷茫才剛剛向我襲來。”
中年,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詞語。因為它所代表的,是一個人身處在“承上啟下”的時間點中的無奈。
當我們還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時,我們感受不到生活的殘酷,所以我們總是想改變身邊的環境,想做一番大事業。這個時期,我們還是嫩了點。
當我們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人生也就是那個樣子了。你改變不了環境,你就得适應環境。倘若還不給自己留有餘地,到最後吃虧的,依舊是自己。
人到中年的我們,就像是在“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行走,不僅感覺沒有了“坦途”,甚至還覺得“曲折”的道路離我們越來越近。
我們要知道,中年的時期是壓力極大且短暫的時期。一眨眼的功夫,我們就有可能人到晚年了。
所以說,我們怎麼對待中年的時光,未來的日子就會怎麼對待我們。想要晚年過得好,那我們就得在中年的時候做好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到中年,有遠見的人都會培養這四種“好習慣”,為晚年鋪路。
有遠見的人,都懂得“未雨綢缪”
老祖宗有言:“未雨綢缪,積谷防饑。”
沒下雨的時候,不僅要給自己準備一把傘,更要修繕自己的房屋,别等刮風下雨的時候再來“臨時抱佛腳”。
還有糧食的時候,就别全部浪費掉,而是存下一部分,從而讓自己的家能夠有“轉彎”的餘地,不至于一來個饑荒,就束手無策。
天還亮,還沒黑的時候,就該給自己準備好一盞明燈。别等到黑夜襲來了,才急忙去準備。否則,承受苦痛的人,終究是我們。
人到中年,不管你現在過得怎樣,都得好好規劃往後餘生怎麼過,晚年的生活怎麼安排。因為你當下的思考和準備,就是為你未來的生活鋪路。
生活是難測的,未來是難測的。正因為難測,所以我們才要懂得規劃。做好最壞的準備,無論對誰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有遠見的人,都懂得默默地“存錢”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一個觀念,我認為是特别好的,那就是“存錢”。
前段時間,有一部人曾在網上讨論過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認為想要生活過得好,要存多少錢才足夠呢?
在網友們的讨論中,我們能發現,大多人都認為,六位數以上的存款,才能勉強讓人過得舒服一些。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當下這個社會,你沒有錢,或者說連一筆像樣的存款都拿不出來,如果出了什麼問題,你該怎麼辦呢?
說得難聽一點,生個病,出個意外,如果你沒有錢,那麼你的境況,真的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所以說,人到中年,我們不管活得怎樣,都要多存錢,從而讓自己過得安心。因為你存的錢,就是你人生最大的“保險”。
有遠見的人,都懂得跟家人搞好關系
有家,自然人生還有來路。而沒有家,自然人生已無歸途。
家庭中的人,他們是我們這一輩子所需要依靠的。也許這世上的外人都不想你過得好,可你的家人,他們終究是想你過得好的。
對于外人的虛情假意,我們不必過分放在心上。相反,對于家人的真情實意,我們卻要一輩子記在心間。因為人間真情太少了,你能擁有,就已經是幸運的了。
不僅如此,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是誰會照顧我們呢?不是外人,不是所謂的朋友,而是我們的親人。
就像你的伴侶,如果你和她的關系不出什麼問題,她應該算是陪你到老的那個人了。
就像你的孩子,他們終究有一天會承擔起為你“養老”的責任。他們,才是你晚年的守護者。
所以說,人到中年,别總是一味把心思放在了外人身上,而是要懂得珍惜你的家人,跟家人搞好關系。因為他們,終究是你的至親之人。
有遠見的人,都懂得“保養”自己
有詩雲:“曆經世間多少事,方知平安值千金。”
當人有所經曆後,就會明白,這世間的一切,包括錢财,都比不過我們的“健康”。因為健康,就是我們人生存的根本。
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隻要人還活着,隻要人的身體還健康,那麼往後之事,都是大有可為的。相反,如果你的健康被你丢失了,到最後,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錢财,不管我們丢了多少,隻要健康還在,就能再賺回來。而健康,一旦丢失了,那就是一輩子的事兒了。
人到中年,有些酒會就别去了,有些飯局就别參與了。因為中年人的身體狀況,恰恰是我們一生那麼多個時期之中最為“不易”且“不容樂觀”的。
曾有人說過這樣的一番話,45歲到55歲,是人生最為艱難的十年,也是病痛多發的十年。一旦落下病根,就會耽誤一輩子了。
所以說,在未來的生活中,好好保重身體,别再透支自己了。有些時候,珍惜健康,就是珍惜你的往後餘生。
文/舒山有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