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
『 硯 』
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是為我國四大名硯。硯不僅是我們進行書寫研磨的工具,到了當代更具收藏、裝飾、審美的新趣味。
以歙硯的制作為例,一般取料于江西婺源一帶的溪澗中。
一、圍料:
就是選取适合制硯的石料,避開瑕疵與不可制硯的部分,開采出來的硯石的表面十分粗糙,經驗豐富的石工有“一眼穿石”的功力,從石材表面就能分辨石質優劣,并能知道石料裡面大概有些什麼石品花紋,再決定取舍,例如:硯石側面有翡翠點,或翡翠帶,那麼鑿下去很可能會有石眼,兩側若呈微白色,周邊又有胭脂暈包圍着,那麼裡面可能有魚腦凍或蕉葉白,有的則有榔頭,經過一陣旁敲側擊,由石聲判斷石質枯潤、檢查石材是否有斷裂。經過選取後的石料,摘取可制硯部分,決定大概的硯形,圈選為記,進行下一步驟的開料裁切。
二、裁切:
石料經圈選之後,按初步的厚度、硯形進行裁切。裁切又分為“鋸料”與“整料”。所謂的鋸料,又稱開料,就是将一塊大的硯石,裁切開來,去除不能用的部分;“整料”是理出所需的形狀、厚度,制成初胚。鋸料又分機械、半機械兩種方法,一般小石料用手持電鋸,屬于闆岩石或體積較大的石材,則用大型電鋸操作。老坑石一般都以人工半機械方法開料。老坑石因為不抗擊、不抗震,機械的震動力過大,容易将石料震裂。半機械的方法開料,在工作進行中,較能掌握突發狀況,尤其是體積較大的老坑 石料,都采用這種傳統的方法開料。這種開料方法,是靠一種特殊設計的鋸片,由鋸齒夾帶着金剛砂将石料“磨斷”,就像古時候用“解玉砂”開玉料一樣。
三大名坑硯在制作過程中,每道環節都得謹慎,特别是老坑有金、銀線、冰紋者,得更加留心,這些石品花紋常隐藏著細微的間隙,裁切或制作過程中,得戰戰兢兢,不敢怠忽,一發現石料有間隙或龜裂,得馬上用膠水施行補強工作,防止繼續龜裂。
三、雕刻設計:
雕刻是制硯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它能使一塊樸實天然的硯石,透過雕刻處理,成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雕刻設計除了要具備精練的雕刻技術外,還要具備藝術素養,即所謂的“硯外工夫”。凡藝術都有其共通性,若能從繪畫或書法、文學方面多加涉獵,吸取養份融入硯的雕刻中,必能提高硯的藝術價值。
四、配盒:
硯經過雕刻完成後,為了避免碰撞而遭損傷,先要配盒,硯盒除了有防塵及保護硯的作用外,還能增加美觀,提高硯的附加價值,也方便于收藏。硯盒用料自古以來都很講究,名貴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雞翅木、紅木等等。硯盒要從實用與美觀的角度著眼,硯台與硯盒必需吻合,四腳必須平整,硯盒上漆的色調宜沉不宜浮,沉則雅,浮則俗,硯盒色調如果太浮豔,會與端硯的色調格格不入,易造成喧賓奪主之病,破壞了端硯的古相素靜。
五、打磨:
硯的打磨在于配盒之後,打磨品質的好壞,關系硯的品質及實用效果,打磨工作先以油石或砂紙,将刀路、鑿口磨平,再用細砂紙精工打磨,直到硯堂、硯背、四邊,用手觸摸細膩光滑手感良好為止。硯須四腳平穩,不能有傾料,硯堂要平整,凹凸不平則有礙研墨,不管實用或觀賞,平整寬闊的硯堂,予人一種安定舒朗的感覺。
六、漿墨:
以墨汁加适量的米酒,均勻的塗于硯上,使硯的色調統一,避免刀路、鑿口的痕迹,并可增加硯的古樸效果。漿墨有遮醜的功用,能掩飾硯的瑕疵,使硯看起來較美觀。漿墨的墨色要适中,不可太深,墨色太深看起來很死闆。除了仿古硯的作舊以外,一般硯堂是不漿墨的,硯背若是質地純淨的,石品花紋精彩者,一般也是不漿墨的。
七、上臘:
上臘的目的,是保持石質的滋潤與增加美觀,上臘可以去除雕刻的刀痕,讓硯的色調更統一,對比更明顯,使石品花紋更清晰。硯的上臘,是為了保持石質的滋潤與美觀,就像皮鞋刷鞋油一樣。上臘都上得很厚,讓人看不出破綻。買硯之前,最好要求退臘,檢視一下硯的真正面目。
八、退臘:
大家都知道硯要上臘,但多數人不知有“退臘”這道工序。上臘的作用是保護石質的滋潤,退臘是将“硯堂”表面的臘退去,硯堂退臘才能使用。退臘方法,是用棕束沾衫木碳粉,就像洗鍋的一樣将臘去除。衫木炭是堿性的,可去油臘。衫木碳粉質地細軟無雜質,不傷硯面。簡便的退臘方法可用肥皂代替,最近我又發現一種更簡便的方法,用棉布沾“去漬油”,來回兩下就清洗幹淨,方便極了。硯台經過退臘之後會露出真面目,石色層次更豐富,石品花紋更清晰,手感更細嫩,有一種松軟的觸感。有瑕疵及硯面粗糙的硯,最好别退臘,以免一退破功,瑕疵無所遁形,硯經退臘後才算完成。
正是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執着的匠人們,将一件平凡的文具做出了名氣,讓一個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名揚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