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11:09:46

宋代詞壇高手如雲,豪放派有蘇轼、辛棄疾等,婉約派有秦觀、李清照等。但要說筆者個人最喜歡的宋代詞人,那還要屬柳永“柳三變”。他的傳世名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便是經過曆史長河的代代流傳,至今依舊為人們所稱道。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柳永寫了首定風波)1

不過雖然柳永在後世擁有極大的名氣,但他的一生其實過得并不稱心如意。柳永早年間出生于官宦之家,雖然算不上有多權貴,但卻可以給他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和很多古代讀書人一樣,這一時期的柳永有着一腔雄心壯志,想要将來将一生所學賣與帝王家。

公元1002年,18歲的柳永本打算赴京參加科舉考試,如果當時他堅持了這一打算,或許他會早早地踏上自己夢寐以求的仕途。奈何在赴京途中,柳永先後路過杭州、蘇州、揚州,這些地方山清水秀、燈紅酒綠的生活,讓這位初出茅廬的才子再難挪得動腳。或許當時的他隻是想着在這燈紅酒綠中短暫停留,也不負年少輕狂。怎料這一停留就是六年,直到公元1008年他才到了京城,開始着手自己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柳永寫了首定風波)2

次年,柳永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科舉之路。當時的柳永恃才傲物,面對科舉考試不僅沒有任何忐忑,相反還有着“定然魁甲登高第”的自負。不過世事如書,誰又能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躊躇滿志的柳永也沒料到自己竟然會落榜。還存留着少年意氣的柳永對于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滿懷失望和憤懑,于是他便提筆寫下了那首《鶴沖天·黃金榜上》,其中有兩句“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可以說寫得傲氣十足。

當時他隻是随手寫來發發牢騷,也沒想過這首詞會給他帶來什麼,直到第二次他參加科舉考試。本來他的名字是在榜上,隻是古代科舉高中的名單最後都要交到皇帝手中過目,皇帝看到榜單上的柳永之名,不由便想起他的《鶴沖天·黃金榜上》,于是便專門劃去了他的名字,還說“且去淺吟低唱,何要浮名!”這也直接斷絕了柳永的科舉緻仕之路,之後他連續又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但被皇帝點過名又有哪個官員敢将他的名字置于榜上,所以都無奈落榜。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柳永寫了首定風波)3

此後的柳永便隻能四處浪迹,輾轉于煙花巷陌,直到公元1034年,朝廷特開恩科,放寬了錄取尺度,這才讓柳永終于高中進士。雖然當時的柳永已經年近50,但好歹也算是步入了仕途。年少時的一腔雄心壯志基本已然消磨得差不多,但柳永依舊還是希望能夠有所建樹,面臨坎坷的仕途,他便前往拜訪當時的宰相晏殊。

晏殊擅寫情詞,柳永亦然,所以柳永當時是想着彼此之間或許能惺惺相惜,那麼自己的仕途也将有所轉機。誰料見到了晏殊,對方卻告訴他“殊雖作曲子,不曾道‘彩線慵拈伴伊坐’。”意思就是我雖然也寫情詞,但還寫不出“彩線慵拈伴伊坐”這般豔俗之作。其實就是告訴柳永:我看不上你,我們不是一路人。柳永聽完便立即告退,未曾再多說什麼。那麼晏殊口中的“彩線慵拈伴伊坐”這首詞全詞到底說了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這首詞。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柳永寫了首定風波)4

《定風波》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帶,猶壓香衾卧。暖酥消,膩雲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隻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随,莫抛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這其實是一首代言體的詞,詞人是以思婦的口吻訴說内心的痛苦,字裡行間其實寫的是詞人對于身處煙花巷陌的歌女們的深切憐惜。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柳永寫了首定風波)5

上阕前幾句說的是女子在春日裡心煩意亂,太陽已高高挂在梢頭,黃莺已然在樹木間啼鳴,女子卻依然懶懶不願起床。這些日子以來,身影日漸消瘦,鬓發也懶得打理,整日裡沒個精氣神。這也不由讓讀者好奇,這女子到底是怎麼了?結尾兩句則是女子直抒胸臆,原來是那薄情郎君,自别後便沒了音訊,便是書信都沒有一封。

下阕則是表達了女子的“悔恨”和對于理想愛情的設想。早知道是如今這般,當初就應該把情郎的鞍馬鎖起,不應該讓他離去。讓他每日待在書房,日日和彩箋毛筆為伍,隻管安心吟詩做功課。那麼兩人便能緊緊相依,不會分離。女子手裡拿着針線和他相依相偎。這樣兩人便能長相厮守,不讓美好的光陰虛度,女子也不用苦苦等候。

蘇轼的定風波憑什麼流傳千古(柳永寫了首定風波)6

柳永這首詞寫得頗具民歌風味,大膽直接,将女子的相思離愁情态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讀之眼前似乎便浮現出一位癡癡等待情郎的女子形象。隻是他所用話語多為俚俗之語,并沒有當時文人推崇的那種蘊藉典雅。這也是晏殊之所以看不上這首詞的原因。但在筆者看來,柳永這首詞寫得至情至性,實乃不可多得之佳作,隻是因為和當時士大夫階層的主流藝術方向不同,便被這般貶低,實屬有些冤枉。事實上,此詞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了情詞中的經典之作。

對于柳永的這首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