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

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7 16:45:21

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1

文言文閱讀主觀題命題特點及技巧指導

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讀考題沿用了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讀的設題模式,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變化就是主觀表述題的加入,這是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卷的特點,也是亮點。這類主觀題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維過程,不僅能考查考生對文意的理解,同時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如何應對這種新題型呢?下面以近兩年考試中出現的文言文閱讀主觀題為例,分析各類考題特點,并探讨解題策略。

一、特點歸納

1.(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孫奇逢等為什麼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左光鬥?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

2.(2020年全國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為什麼要事先“市一棺,訣妻子”?請簡要說明。

3.(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麼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

4.(2021年八省聯考卷)文末說到霍光最終一舉清除政敵,其政敵最為嚴重的罪行是什麼?

5.(2021年武漢市三月調考卷)李默能先後兩次執掌吏部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

6.(2021年湖北省八市聯考卷)李穆說服李煜投降的辭令為什麼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請簡要分析。

新高考背景下,文言文閱讀主觀題題型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類:一是概括人物特點類考題,需要考生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從文中篩選出相關人物信息,通過分析歸納概括出相關人物特點;二是分析原因類考題,要求考生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三是提煉觀點、歸納主旨類考題,需要考生梳理文章脈絡,理清内容層次,以此提煉出觀點、總結出主旨;四是概括、評價類考題,主要考查考生根據文本内容情節發表看法或者對文中某人某事某種做法的意義進行分析評價等。

二、分類指導

(一)概括人物特點類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王冕,字元章,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隴上,潛入學聽村童誦書,暮亡其牛,父怒,撻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長明燈讀書。安陽韓性異而緻之,遂從性學,通《春秋》。

嘗一試進士舉,不第,焚所為文,讀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綠蓑衣,蹑長齒屐,擊木劍,或騎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裡王艮特愛重之,為拜其母。艮為江浙檢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踐地。艮遺之草履一兩,諷使就吏祿,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歸迎其母至會稽,駕以白牛車,冕被古冠服随車後,鄉裡小兒皆讪笑,冕不顧也。所居倚土壁庋釜,執爨養母,教授弟子,以為常。(節選自《朱彜尊選集》,有删改)

【考題】根據選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質。

【審題】答題前,考生要注意三點:1.答題範圍限定在“第二段”;2.需要考生用概括的語言答題且不能照抄原文;3.需要概括出王冕的精神特質。

考生需要在第二段中篩選出關于描寫王冕言行舉止等的文字并歸納概括其精神風貌。比如由“恒著高檐帽”和“冕被古冠服”可以看出其崇尚古風;從“恒著高檐帽,衣綠蓑衣,蹑長齒屐,擊木劍,或騎牛行市中”等句可見此人狂放不羁;他拜谒王艮時,從“履敝不完,足指踐地。艮遺之草履一兩,諷使就吏祿,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可看出他淡泊功名;從“所居倚土壁庋釜,執爨養母,教授弟子,以為常”得知其安貧樂道、孝順母親。

【解題思路】

1.審清題目,抓“限制詞”以明确方向。考生要明确答題方向,清楚需要分析概括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題幹的特殊限定詞,比如出現“最”“根本”等詞語時,答題要點則是唯一的。

2.梳理文本,确定區間。人物“特點”一般隐藏在人物的具體言行裡,考生可按照“何時何地何事何果”加以篩選,分類概括事例,然後歸納概括人物的品質特征。

3. 分點作答,注意字數限制等其他限制條件。

特别注意:1.考生答題要有全局觀念,要分清圍繞傳主寫了哪些事件;2.概括特征時,考生要注意用詞盡量貼合文中所記叙的事情,避免籠統寬泛的概括,應該明确具體;3.針對“概括××特點”這一高頻考查題型,我們可以從治學、為政、治兵、為人處世等角度儲備相應的詞語。比如,治學類有學有專精、博古通今、厚積薄發、涉獵廣泛等,為政為官類有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愛民等,為人處世類有樂善好施、急人所難、端方正直、侍親孝順、淡泊功名等。

【參考答案】

崇尚古風、狂放不羁、淡泊功名、安貧樂道、孝順母親。

(二)分析原因類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世宗(雍正)皇帝時,才臣任封疆者,田(田文鏡)、李(李衛)并稱。然世之人往往優李而劣田,意頗疑之。後讀朱批上谕:田文鏡奏禁銅法,請民間有拋擲制錢者拟軍;又奴婢首主人藏銅器者,許脫籍,治其主人之罪。公(李衛)奏禁銅法,請官增價購,有售者即與值,不問所由來,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兩人之見解心術,判若天淵,已可見矣。

【考題】從文段中的“上谕”來看,世人“優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麼?請加以分析。

【審題】1.答題範圍限定在“上谕”的内容裡,即從冒号之後到“亦不治藏者之罪”;2.考生需要根據具體事例分析世人“優李而劣田”的原因,即針對“禁銅”一事,兩人做法不一;3.考生根據田、李二人的“禁銅法”來概括他們的為人特點:一個嚴厲苛刻,一個寬厚仁義。

【解題思路】

針對分析原因類考題,考生需要從題幹中先找出“果”,然後由果溯因,找出文中與“果”相關的事件進行分析,不需要關注其他信息。在分析概括原因的時候,考生還要注意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避免遺漏答題要點。

【參考答案】

同樣的“禁銅”一事,(1)田文鏡建議采用“拟軍”“治其主人之罪”等方法,可見其嚴厲苛刻;(2)而李衛則建議采用“增價購”“不治藏者之罪”等方法,可見其寬厚仁義。因此,世人“優李而劣田”。

(三)提煉觀點、歸納主旨類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積微,月不勝①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懸③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财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④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節選自《荀子》)

注:①勝:超過。②敦比:注重從事。③懸:存在。④輶:分量輕。

【考題】(1)寫出原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

(2)為原文拟定一個标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标題字數限定在2~5個字)

【審題】如果說前面列舉的題型是考查“是什麼”“為什麼”,那麼本題就是考查“怎麼寫”。這種題型需要考生對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結構脈絡進行梳理,然後進行歸納概括。

考題要求考生寫出原文中能夠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還要拟标題并說明理由,有點現代文閱讀題的考查意味。考生隻要認真閱讀原文,能夠大緻翻譯出文段内容,就可以将其作為現代文的議論文類文章來閱讀。考生可以尋找文本中的論點、論據,再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時代進行分析,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态度,再依據内容列出标題。考生闡釋理由的時候要有理有據,可以拿原文的論證内容來回答。

【參考答案】

(1)财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2)标題:積微。理由:原文圍繞“重視積累微小事物,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來論述,最後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稱王天下”的結論。

(四)概括、評價類考題

例1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曹公(曹操)入荊州,降劉琮,欲順江東下,以取孫氏。賈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聞,兵勢盛矣!若因舊楚之饒,以飨吏士,撫安百姓,江東可以不勞衆而定也。”公不用其計,以兵入吳境,遂敗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漢禅,欲用兵吳、蜀,以問賈诩。诩曰:“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将,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權、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帝不能用,遂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節選自蘇轍《栾城後集卷九》)

【考題】請簡述賈诩兩次向君主進言的内容,并概括賈的用兵之道。

【審題】1.要審清題目要求,不能遺漏問題。此題有兩問:一為“簡述賈诩兩次向君主進言的内容”,二為“概括賈的用兵之道”。2.要注意分清“簡述”“歸納”“概括”“評價”等題幹要求語。此題兩問的要求不一樣。第一問要求簡要叙述進言内容,考生可以将文中相關語句翻譯為現代漢語,也可挑出文中有關進言内容的關鍵詞,但回答問題時不可照抄原文。第二問要求概括賈诩用兵的方法策略,需要考生根據進言内容參透賈诩的軍事思想,考生隻能概括不能叙述。3.考生要分析兩次進言的異同點,為後面概括答題做準備。兩次進言相同之處都是勸說不能打仗。不同之處為:第一次他建議曹操以安撫手段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第二次在分析了對方的地理優勢、人才儲備和我方的劣勢後,他建議魏文帝不可出兵。

【參考答案】

(1)第一次進言: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勸說曹操不要馬上攻打東吳,而應以安撫手段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第二次進言:分析對方在“地利”“人和”上的優勢以及我方的劣勢,勸說魏文帝不可馬上攻打吳、蜀。(2)賈诩的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不打無把握的仗。

例2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越王問于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吾賞厚而信,罰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試焚宮室?”于是遂焚宮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塗其體、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之勢也。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争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節選自《韓非子》)

【考題】選文分别講述了越王與吳起的故事,你更贊同誰的做法?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理由。

【審題】1.題目有兩問,首先要表明更贊成誰的做法,然後說明贊成的理由。2.考生需要找出原文中關于越王與吳起的做法的具體内容,必須找準找全,然後概括内容并分析兩者做法的特點。3.無論贊成哪一種做法,考生都需要比較吳起和越王兩人做法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産生的效果。4.考生需要提煉概括更贊成的做法對于管理百姓、治理國事的意義。

【參考答案】

(示例一)我更贊同吳起的做法。①吳起先後兩次設下獎賞标準,取信于民。②比起越王僅以賞罰、威勢震懾百姓,更能獲得百姓的支持。③要獲得百姓的真心信任和擁戴,這才是治國之道。

(示例二)我更贊同越王的做法。①越王設計的“焚宮室”更接近戰争的危險場面。②且相比吳起的隻獎無罰,越王賞罰分明,更能激勵民心。③有原則、有信用的獎懲機制才是取勝之道。

例3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崔立字本之,開封鄢陵人。立性淳謹,尤喜論事。大中祥符間,帝既封禅,士大夫争奏上符瑞,獻贊頌,立獨言:“水發徐州,旱連江、淮,無為烈風,金陵火,天所以警驕惰、戒淫逸也,區區符瑞,尚何足為治道言哉?”前後上四十餘事。以右谏議大夫知耀州,改知濠州,遷給事中。告老,進尚書工部侍郎緻仕,卒。識韓琦于布衣,以女妻之,人嘗服其鑒雲。 (節選自《宋史·循吏傳》)

【考題】對該段畫線句反映出來的思想進行評價。

【審題】文本中關于作者的思想和觀點态度并沒有明确說出來,考生需要通過分析文本對人物的描寫、對事件的叙述及詳略的安排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作品的傾向(是肯定還是否定)、寫作意圖(是歌頌贊揚還是鞭撻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麼教訓還是獲得什麼啟示)。這類題要求考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答題過程中體現個性化的思考,對評論對象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解題思路】1.此題已限定答題區間即畫線句,也就是崔立的建言内容。2.考生要整理崔立建言的内容,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當前天下的災情,二是災情原因即上天警戒懲罰,三是反對上符瑞、獻贊頌。3.考生可根據這三方面進行思考。在衆人争相上符瑞、獻贊頌時,崔立關注的是民間疾苦,這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思想?災情的原因一定是上天的懲罰嗎?如果不是,從中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崔立認為“上符瑞,獻贊頌”之類不能作為治理國家的良策,這又反映出他怎樣的為政思想?考生可據此獨立思考,提煉概括出要點。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崔立關心天下蒼生,敢于直言進谏,這表現了他正直的品格。但是,“正直的品格”屬于人物品行類評價語,并不是對其思想的評價。5.如果原文有評價類語句,考生可以直接引用;如果原文沒有,考生就要根據文本内容自己來概括歸納。

【參考答案】

畫線句反映了崔立關注民生疾苦、反對祥瑞阿谀之說的思想,在當時值得稱贊,具有進步性;但他将四方災害歸咎于上天懲罰,其思想也具有局限性。當然,他以災害警醒統治者戒驕惰淫逸生活的看法,對當下在生活中違反自然規律、過度追求物質利益的人們具有警戒意義。

例4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

公諱經,字誠之,号怡庵,襄毅公長子。成化丁未成進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禦史,奉命簡閱内庫。内庫向為豪貴人掌,公既至,循故實,稽錄羨餘,無敢冒利者。比又視南城,南城肅然。為禦史者七年,倔強有父風。

逾年,臨江饑,有司方請赈,公曰:“民饑甚矣,必請而赈,是坐以待斃也;赈而勿請,罪在太守。甯以一身活數萬人。”于是發府庫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賴以存治。而監司督賦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為重,民憊矣,以杖驅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淵,直速死耳。民盡死,賦從何出?”繼而歲大稔,民感德報稱,賦入為諸郡先。(節選自《槜李往哲列傳》)

【考題】上文寫到“監司督賦方急”,項經與他論理,很有說服力,請加以分析。

【審題】文本中,項經首先指出,教化治理百姓要以百姓的性命為重,如果百姓疲憊,官府卻強征賦稅,那是逼百姓去死,這顯然違背教化治理之道。接着,他又進一步反問,百姓都死了,賦稅從哪裡來?強征賦稅,表面上達到了征稅的目的,最終卻會導緻無稅可征。考生可以自己梳理文本語言表達中的因果關系。最後,“以杖驅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淵”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強征賦稅的危害,增強了說服力

【參考答案】

項經這番話指出為政當以百姓的性命為重,而催賦會逼死百姓,違反了為政宗旨;再指出“民盡死”的催賦結果違背了征稅的目的,從現實利益看,催賦也是無益的。另外,把羊綁上石頭丢進水裡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催賦的危害,也增強了說服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