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齊桓晉文之事文章結構梳理

齊桓晉文之事文章結構梳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8:44:01

一、作者名片

齊桓晉文之事文章結構梳理(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總結)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名轲,字子輿。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将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子典範。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隐與弟子一起著書。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内容。

二、背景鍊接

戰國時期,列強紛争,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内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緻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着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号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

三、文化常識

1.齊桓公,本名呂小白(685-前643年),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齊國内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争位,成功後即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2.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晉氏,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轸、趙衰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使晉國國力大增,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3.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國曆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位于現今山東省大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子牙)。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東方大國,齊桓公通過“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齊愍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後招緻五國伐齊,國勢大減。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赢政投降,齊國覆滅,秦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

4.釁鐘: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塗鐘行祭。

5.商賈:商人。古人以販賣貨物者為商,藏貨待賣者為賈,故有“行商坐賈”之說。

四、文脈梳理

齊桓晉文之事文章結構梳理(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總結)2

答案 ①是不為,非不能 ②制民之産,謹庠序之教

五、文言現象

一、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同“已”,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同“欤”,語氣詞,表疑問)

3.王說(同“悅”,高興)

4.為長者折枝(同“肢”,肢體)

5.刑于寡妻(同“型”,作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同“矣”,語氣詞,相當“了”)

7.蓋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歸)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同“途”,道路)

9.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同“訴”,控訴、控告)

10.無不為已(同“矣”,語氣詞,表示感歎)

11.是罔民也(同“網”,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1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同“斑”,頭發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一詞多義

1.道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動詞,談論)

(2)會天大雨,道不通(名詞,道路)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詞,途徑、方法)

(5)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詞,道理)

(6)伐無道,誅暴秦(名詞,道義)

(7)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動詞,走路,趕路)

(8)墨之道,兼愛為本(名詞,思想,學說)

2.舍

(1)舍南舍北皆春水(名詞,房屋)

(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動詞,放)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動詞,停止)

(4)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動詞,建房)

3.得

(1)可得聞與(動詞,能)

(2)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動詞,領會、理解)

(3)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動詞,得到、找到)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激、感恩)

(5)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形容詞,得意、滿足)

4.若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動詞,像)

(2)若無罪而就死地(代詞,這樣)

(3)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連詞,如果)

(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代詞,如此)

(5)曾不若孀妻弱子(動詞,及、比得上)

5.誠

(1)然,誠有百姓者(副詞,的确)

(2)是誠何心也(副詞,真的)

(3)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名詞,誠心)

6.之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結構助詞,的)

(2)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代詞,他)

(3)牛何之(動詞,往)

(4)臣聞之胡龁曰(結構助詞,取獨,無意義)

三、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

(1)無以,則王乎(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王業)

(2)然後從而刑之(名詞作動詞,處罰)

(3)刑于寡妻 (名詞作動詞,作榜樣)

(4)是罔民也 (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詞作動詞,穿)

(6)樹之以桑 (名詞作動詞,種)

2.形容詞活用

(1)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3)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4)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

(5)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6)輕暖不足于體與 (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7)危士臣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

(8)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形容詞作名詞,想要的東西)

(9)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10)寡固不可以敵衆(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人口衆多的國家)

(11)弱固不可以敵強(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3.動詞活用

(1)以一服八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降服)

(2)朝秦楚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來朝見)

(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到)

四、古今異義

1.吾何愛一牛

古義:吝啬

今義: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喜好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義:用來推及到

今義:連詞,表示在時間、範圍上的延伸;連接并列的詞、詞組或短句

3.至于兄弟

古義:推廣到

今義: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文開頭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指男女結婚後,對女方的稱謂,與丈夫相對應

5.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指中原一帶

今義: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6.然後從而刑之

古義:接着就

今義:表示結果或進一步的行動

五、特殊句式

1.是乃仁術也。(判斷句)

譯文:這正是用來施行仁政的方式啊!

2.是誠不能也。(判斷句)

譯文:這确确實實是做不到的。

3.百姓之不見保。(被動句)

譯文:如果老百姓沒有受到保護。

4.王坐于堂上。(狀語後置句)

譯文:大王坐在大殿上。

5.構怨于諸侯。(狀語後置句)

譯文:和别的諸侯國結怨。

6.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狀語後置句)

譯文: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大王的朝廷上做官。

7.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狀語後置句)

譯文:我的确不是因為吝惜錢财而去用羊換牛的。

8.樹之以桑。(狀語後置句)

譯文:在四周種植桑樹。

9.夫子之謂也。(賓語前置句)

譯文:(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啊。

10.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句)

譯文:我也不曾聽到過。

11.莫之能禦也。(賓語前置句)

譯文:沒有人能抵禦他的。

12.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句)

譯文: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13.牛何之?(賓語前置句)

譯文:把牛牽到哪裡去?

14.然則一羽之不舉。(賓語前置句)

譯文:既然這樣,那麼拿不起一根羽毛。

15.輿薪之不見。(賓語前置句)

譯文:看不見整車木柴。

16.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譯文: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事啊。

17.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

譯文:不過是想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啊。

18.必使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

譯文:一定要使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