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牛事如意——辛醜牛年迎春文化展”,展覽分為與牛為伴、牛為藝源、春牛頌福三個單元,在海量藏品中遴選出160餘件(套)與牛有關的文物和藝術品,從生産生活、曆史文化、藝術雕繪等各個方面系統展示牛的曆史、文化和與牛有關的節俗信仰。
牛是“六畜之首”,與中華民族相伴相守數千年,凝結了憨厚、忠誠、堅韌、勇悍、悲憫的精神形象。農曆牛年到來之際,多地推出與牛有關的展覽。比如中國文物報社與全國43家文博機構共同策劃“牛轉乾坤——辛醜(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上海博物館推出“卓荦迎新—中韓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等相關展覽。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博物館,去聆聽牛的故事,體悟牛的精神。
牛事如意
牛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之一,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着大量與牛有關的典故和文化闡釋。在國博展出的衆多展品中,既有融彙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銅禮器、頗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有不同曆史時期與牛有關的雕塑、繪畫作品,從生産生活、曆史文化、藝術雕繪等各個方面系統展示牛的曆史、文化和與牛有關的節俗信仰。
《豳風時序歌圖卷》(局部) 劉權之(清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豳(bīn)地在今陝西彬縣、旬邑縣一帶,相傳周代在此立國。詩經中有豳風七篇,多是描寫農家生活,農民辛勤力作的情景,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之一。《豳風時序歌》為嘉慶讀《詩經•豳風》有感而作的詩文,畫家依此描繪了田間勞作的場景,包括牛耕、收割、牛車運糧、摘桑等,把牛與世俗社會緊密相連,畫面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景象就是農耕社會人們最樸實的夙願和期待。
《牧笛圖冊》 夏圭(宋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在古代,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牛是生産勞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孩童的忠實伴侶。在文人墨客眼中,牧童是一個極好的題材,常被寫入詩文,畫入畫中。在農耕社會生産生活基礎上孕育出的田園詩意與牧野意趣,催生了與牛有關的豐富藝術創作,在雅俗之間實現了微妙平衡。
“牛轉乾坤”
告别庚子鼠,牛歲春入戶。據廈門市博物館館長林元平介紹,每到歲末年初,中國文物報社都會與國内多家博物館聯合策劃舉辦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廈門博物館今年再一次參加聯展,甄選出數百件牛主題文物圖片,分為“牛族本紀”“五牛迎春”“牛年話牛”三個部分,分别對應自然世界中的牛、曆史文化中的牛和民間習俗中的牛。
青白玉浮雕老子出關山子 清乾隆 廈門市博物館藏
牛性情溫順,除了耕地,還是古人常用的一種交通工具。相傳老子因見周朝衰落,就騎牛出關離去,在函谷關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道德經》。廈門市博物館藏的這件青白玉浮雕以老子出關的典故為題材,正面高浮雕老子騎牛,書童傍牛而行,松下一吏作拱手恭迎狀,遠處城門隐隐,背面浮雕蒼松勁挺,泉瀑飛瀉,雄雌二鹿嬉戲其間,整座山子構圖奇巧,情趣盎然。
十二時辰傭 唐代 薛瑜墓出土 廈門市博物館藏
十二時辰俑又稱“十二元辰”,對應十二生肖,所以有生肖的形象特征,象征歲月輪回、吉祥如意。這組唐代十二時辰俑出土于廈門湖裡區下忠村薛公墓,不僅是中原文化傳入閩南的重要物證,更是探究唐代廈門名門望族“南陳北薛”中“北薛”的珍稀資料。
卓荦迎新
荦,讀作luò,本義是黃白相間雜色的牛。“卓荦”語出班固的《兩都賦》“卓荦諸夏,兼其所有”,意為卓越、突出。
今年,上海博物館聚焦東亞漢文化圈下的生肖習俗,甄選出4件與牛相關的文物展品在博物館一樓大廳展出,莊重大氣的青銅牛形觥,充滿鄉野之趣的五彩耕織圖瓷碗,從不同層面體現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兩大重要牛事主題:祭祀與農耕。
青銅鳳紋犧觥,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藏
牛在商周時期是最隆重的祭祀犧牲,觥是盛酒的禮器。上海博物館這件青銅犧觥,造型是一頭昂首向前的牛,身上刻有鳳紋,牛的頸部作短流口,腹部渾圓,尾部垂有尖短尾,四個壯實的蹄足後部有突起并列的小趾。這些生動的細節反映了古代工匠細緻的觀察力和驚人的藝術表現力。
景德鎮窯五彩耕織圖碗,清康熙,上海博物館藏
牛在我國古代的農耕文明中不僅是生産資料,還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如立春節氣的重要習俗“打春牛”就有規勸農事、策勵春耕的含義。這件瓷碗以五彩裝飾,碗心繪牧童騎牛,外壁複刻康熙《禦制耕織全圖》,繪制了農夫驅趕水牛耖田的場景。“耖(chào)”是土地經過耕、耙之後的下一道工序,作用是進一步破碎土塊,使水田平整、土肥相融。
此外,上海博物館還準備了另外五件不同類别的牛年文物分藏于繪畫館、玉器館、印章館等不同展廳,需要觀衆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發現。
關于牛,你有哪些美好記憶,不妨到博物館裡去探寶,一起迎接辛醜牛年的到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