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擊關注“裝個好房子”哦~
每天為你帶來裝修幹貨、改造新靈感與美好生活故事
探尋美好居住方式,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
什麼是青旅?
它的全名叫做“青年旅行社”,因為每張床位的價格便宜,是不少年輕背包客和旅行者,出門看世界的起點。
但随着疫情的反複,一部分青旅的用途竟然也被改變了,成為便宜的小旅館,以及不用墊付押金、房租日結的出租屋。
而住在這裡的年輕人,少有知道青旅曾經的文化和用途的。
這群在疫情之下精打細算扛着過日子的人,需要的隻是這裡1.1✖️2米的單人床、2㎡左右的生活空間,以及每晚78塊的房費。
為了住得更舒适,他們将斷舍離貫徹到底,一張單人床 一個行李箱就等于整個家。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住青旅都不如住合租房,但這也是當下部分年輕人,為了适應時代而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
與幾個室友共處一室,早上各自起床收拾上班,晚上回來吃飯、散步、聊天或加班,有點像「大學宿舍」的延續。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為了省錢,每個住在這裡的人,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故事。
在這種看似臨時的居所裡,他們重新定義着當代年輕人生活與選擇。
3年疫情,改變了太多人的生活,尤其是漂泊在大城市中的年輕人。
在北京,就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租房也不買房,每天下班後,拎着電腦包、穿着精緻的衣服一頭鑽進一家較為隐蔽的青旅中。
反複北漂、隻為了存錢的阿金就是其中之一。
選擇在青旅裡長住前,他仔仔細細地算了一筆賬:若是在北京四環内随便租個房,隻要條件沒有差到極緻的,都要3000多塊錢,不是押一付三就是付六,遇到黑心中介,押金都有退不回來的可能。
但住在青旅裡,可以随時走人、按日結算,一天的成本在78元-108元之間,且不用付太多押金。
于是他大膽地決定,不租房、住青旅!
除了上班,他每天最經常做的事兒,就是像研究股市K線一樣研究床位價格。
便宜的時候多續幾天,貴的時候,就隻付當晚費用。
他的行李也被精簡得隻剩生活必需品,兩個雙肩包是帶到青旅的所有行李,公司裡放着的則是一個大行李箱,有換季衣物和洗衣液等物品。
如果出差去外地,可以拎包就走,不必寄存,更不必單獨給行李們開個房間。
整體看下來,阿金的生活雖然看似有些落魄,但也還算舒适,住在北京二環的老城區裡,一頓飯吃四個包子、一杯豆漿、一個雞蛋,10塊錢就搞定了。
後來,他還在拼多多上買了10塊錢一雙的拖鞋,隻為了能過得更有“品質”。
還有在8人間住了半年多的98年男孩小李。
他是一名家庭教師,平時需要到北京各個地區上門給小孩子上課。
這間位于市中心的青旅,是他最好的選擇,便宜又靈活。
他的父親曾來到這裡探望他。
看着自己的兒子雖然和很多陌生人住在一起,但衛生間裡有寬敞的洗漱台,以及幹淨的淋浴間,生活上也沒有什麼不便的地方。
他的父親甚至還覺得:“你在北京,是不是住得太好了?”
畢竟在老一代人眼裡,北漂就像過去的影視劇中演的那樣,應該是合租在暗無天日、逼仄潮濕的地下室中。
其實對于小李來說,他的工作,沒有非留在北京不可的理由。
但當下的他,就是喜歡這座有趣的、光怪陸離的、充滿人文底蘊的城市。
能在不忙的時候,去青旅的天台上看看遠處的國貿,就已經挺幸福了。
他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再喜歡這裡,也沒有想要永遠留下來的念頭,他想得很清楚:等攢夠了錢,就回老家。
至于多少錢是夠呢?他自己也不知道。
其實,像阿金和小李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即便疫情讓他們短暫地失去了安全感,卻不會磨滅對大城市的向往。
這群人中間,還有不少剛剛畢業,或依然在讀書的學生,他們的北漂人生,也是從青旅開始的。
這個投身于新媒體行業的女孩,大學畢業後一直住在青旅裡。
之所以沒有去租正經房子,是因為她覺得年輕人,就應該吃點苦頭,才能逐漸承受住工作的壓力。
那會兒她剛畢業,曾在一趟公交車上遇到7個985的學生,大受震撼。
在她看來,隻要自己和這些優秀的人一樣,選擇留在北京,就能成長得更加迅速,也能更快抓住“時代的脈搏”。
可真成了一名勤勤懇懇的北漂社畜,卻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她時常加班到淩晨一兩點趕策劃案,但在領導眼裡,還是不能用的“垃圾”。
父母不是沒有勸過她回老家,也希望她能踏踏實實考個公務員,一輩子就這麼安穩地過了。
但很顯然,她還沒有到可以認命的年紀:“1年8萬死工資,為啥不回老家,心裡沒數嗎?!”
父母心疼自己的女兒太辛苦,卻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到她。
他們憑着自己在小城市裡的處事經驗,不遺餘力地教授一些職場小秘訣:
“這個海鮮寄給你,給領導帶去。”
“凡事不要太出頭。”
“不要任性,這個社會上沒人把你當小孩。”
一邊是關心自己的父母、疲憊辛苦的北漂生活;一邊是無法放棄的夢想,和想要留在北京的心,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
“萬事開頭難,熬過去就好了。”
其實,那些在青旅裡的年輕人,大多是類似的,他們就像是一個個蒲公英的種子,被一陣風刮來了北京。
有些像阿金和小李一樣的人,在這兒住一段時間就走了,但也有一部分人,真正留了下來。
比如在青旅裡住了3年,馬上就能在北京買房的小陳。
2018年前,小陳一直在四環邊租房住,那是一個50㎡左右的一居室,每月租金5000塊。
後來決定徹底離開這間出租屋,是有一個契機。
搬出去之前,他曾進行過一次非常徹底的斷舍離,舍棄掉所有多餘物品後,剩下的東西剛剛填滿兩個行李箱。
有一天下班回到家,他看着空蕩蕩的房間,忽然發現自己其實沒必要住在這麼大的房子裡,隻需要一張床就夠了。
于是在2018年年底,他退掉了這間出租屋,搬去了一家青旅,一住就是三年多。
在他看來,青旅沒有任何家的感覺,但租房也一樣,想要消解這種不安定的情緒,唯有買房。
而青旅每個月的住宿花銷,僅是租房的三分之一,節省下來的錢剛好可以存起來。
雖然生活條件變得不那麼便利,也少了一些隐私感,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在這裡,他不但交到了不少有趣的朋友,還給自己存下了一套郊區小戶型的首付。
看着自己存款不斷增加的銀行卡,小陳感慨道:“我不會懷念今天的生活,但肯定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用同一個衛生間、吃最廉價的飯、抽最便宜的煙、住幾乎沒有任何隐私可言的床位,這就是那些住在青旅裡的年輕人的現狀。
但在這群人眼中,青旅的條件雖然不如正常房子,卻很值得居住,因為在這裡,沒有誰會看不起誰,因為大家都是為了生活和夢想而奔波的人。
無論是對于剛畢業的學生,還是需要開源節流攢錢買房的社畜來講,青旅都是一個最佳緩沖地帶與中轉站,可以以此為起點,繼而奔赴不同的、更好的遠方。
苦是苦了點,但或許,這才是北漂最真實的樣子。
有點心酸,有點殘酷,卻也足夠有趣和美好。
參考資料來源:
B站@三聯生活實驗室《不租房隻住青旅的北漂們:70元一天,蝸居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