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新聞網訊 (記者 谌孫存) “幾千觀衆了!”2月5日,元宵節,晚場演出開始前,鎖呐師塗顯孟在湘西辰河高腔研究傳承展示展演群裡發了一段視頻,舞台下人頭攢動,戲迷如雲。這是辰溪縣高腔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春節期間惠民演出現場,從正月初五開始,該中心每天在劉曉公園為觀衆表演辰河戲,元宵是本次演出最後一天。
這些天,每場都“爆棚”。演出現場,許多市民擠在雨棚裡,伸長了脖子觀看。這兩天雖然下着蒙蒙細雨,擠不進雨棚的人将衣服頂在頭上, 幾個賣菜的小販,放下菜擔子,坐在人群後面傾聽得正入神,宛若《詩經》裡的《陌上桑》情景再現。
“老家的年味,新年快樂!”2月1日,在外工作的老鄉看到抖音上的辰河戲演出視頻,在評論區留言點贊。近3年來,受疫情影響,過春節演辰河戲的習俗中斷,今年重新表演,得到大家的熱捧,很多人在台下歡呼。
辰河戲源于弋陽腔,是流行于沅水中上遊的古老劇種,以唢呐代替人聲幫腔,即高亢、粗犷,又飽和、濃郁,起到人聲難盡的妙處。該戲凝聚着當地的鄉音鄉情,牽動着人們的心弦,勾起濃濃的鄉愁,2006 年,該戲的辰河高腔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國外學術界稱為中國戲的“活化石”。
“這個戲好看,讓我們找到了久違的年味。”80歲的張大爺興奮地告訴記者說,他小時候就是看着辰河戲長大的,有高腔、低腔、彈腔、昆腔四種腔調,其中以高腔最為群衆喜歡,聲言高亢,“唱起來熱鬧。”那時每逢過年過節都會有辰河戲表演,多在村裡的祠堂開演,也有在露天下搭起大台子唱的,那叫草台,他能和同伴在對面的山上砍柴都能聽到台上的唱腔。
戲一唱,年味就來了。
為了找個好位置坐,王大媽每次提前半小時就趕到了公園廣場。他說,在家裡看電視畫面變換太快,年紀大了跟不上節奏,還是看戲過瘾,唱得有聲有色,“再說到家裡坐久了也不好,出來走走,公園裡環境好、空氣好,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這才像過年嘛!”
麻陽文化工作者黃呈章在《家鄉的辰河高腔戲》中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它是家鄉的地方戲劇的驕傲,每年春節和重大節日唱的大戲就是辰河高腔,唱腔高亢,豪放,真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在兒時幼小心裡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據說,以前辰河高腔劇團春節期間在湘西自治州花垣縣表演時,還沒表演完,沅陵的人就來接劇團了,演完那天深夜乘船從酉水順江而下,而當地的人們還想留着他們繼續演,追到河邊,看到演員上了船,隻好望水興歎。
由于停歇了3個春節,今年的演出格外熱鬧。一出《四郎探母》開唱後,引起台下觀衆強烈共鳴,“四郎看到久違的母親,圓了心願,我們看到了久違的辰河戲,也非常興奮啊。”戲迷楊女士告訴記者,此次的劇目很應景。
網友“放飛夢想”将該劇目全程錄制,分4集發送到微信視頻号,“這樣精彩的演出不僅自己要欣賞,更應分享給大家共同觀看,尤其是春節不在家的外鄉工作人員。”
熱鬧的公園劇場成了學生們的樂園,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像看“光頭強”一樣瞪着戲台上穿着古裝的演員,為他們演繹着一首首童話般的史詩,有的還在台下模仿着演員的動作。在開學前夕,這裡就像他們的“百草園” ,有要好的夥伴,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樂方式。
2月5日晚演出的是《六國封相》,講述戰國時期蘇秦的奮鬥故事。“今天的戲很勵志,雖然是老故事,但很有教育意義,我們應當學習他這種刻苦拼搏、立志成才的精神。”一名中學生觀看之後頗有心得。
辰溪縣高腔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辰河戲從古代一路走來,承載了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有我們共同認同的文化價值,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将不斷提升演員表演技能,讓非遺展演為社會發展帶來更多正能量。
“條件成熟時,我們将積極投身文化下鄉,做好新時代的文藝輕騎隊,服務廣大民衆。”該負責人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