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論語.憲問篇》第二十七章的内容,對于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宋代朱熹的注釋是“恥者,不敢盡之意。過者,欲有餘之辭”,“恥其言”就是說話不可以太滿或者是不留餘地的意思。“過其行”就是做事要努力做得更好、更多。如此看本章中的“而”表示轉折,“恥其言”與“過其行”是并列的兩件事。根據這種解釋,本章的譯文就是,孔子說:“君子說話不應盡其言,做事則需努力盡善盡美。”
還有一種看法也是将“恥其言”和“過其行”分開來理解,但是解釋上與朱熹的注釋略有不同,這種看法認為“恥其言”應該是以誇誇其談為恥的意思,“過其行”則是行動上力求做的更好。
後世很多學者對朱熹的看法并不認同。錢穆先生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應該以“恥其言之過其行”來理解,也就是說“而”在這裡是“之”的意思。不應當分“恥其言”與“過其行”作兩個并列的事項。應該理解為以言過其行為恥。本章的譯文則是,孔子說:“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
兩種不同的解釋都有道理,相互之間也并不矛盾。儒家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緻。“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人不會随意說話或承諾什麼,就是以說到做不到為恥。孔子也教導自己的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 ,與“恥其言”和“過其行”意義基本相同。
其實如果加入時代的因素,就能理解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了。孔子所在的先秦時間,甚至可以說到了朱熹所以在宋代,生産力發展有限,任何一項工作完成的好壞,完成者個人能力是主導因素,信息溝通、協調的需求并不迫切。“恥其言”“過其行”、少說多做自然就成了對從業者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你有在那兒誇誇其談的時間,還不如閉嘴,踏踏實實的去幹點實事。
但是到了近現代,生産力發展迅猛,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比個人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影響着成與敗,這個時候如果還“恥其言”就顯得不合時宜了,所以近現代學者甯靜将“而”理解為“之”,也要使之更符合時代的需求。溝通有一個重點就是必須準确,所以需要強調以言過其行為恥。也就是說充分、準确的信息,才能保證發揮一個團隊的最大合力,才是實現一加一大于的二的管理效果。蒙頭瞎幹的結果不是白費力就是幫倒忙。
從這個角度看,朱熹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更符合孔子的本意,但是我們學《論語》最忌諱的卻正是教條主義,孔子的時代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千差萬别,其原則可能是相通相近的,但是過去的标準一定會有很多不符合現代實際的,要學會甄别後加以理解、吸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