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這座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中心在本世紀初迎來了現代美術的第一個新潮運動。1905年,在秋季沙龍中,馬蒂斯、馬爾凱、弗拉芒克、德蘭、盧阿等一批畫家在一間展廳裡向公衆推出了他們的作品,這些作品色彩鮮豔刺目、線條粗重單純、形象誇張變化,既無深遠的空間,也無精确的造型,同傳統藝術的面貌大相徑庭,令觀衆感動震驚。
有一天,著名的藝術批評家路易·沃克塞爾走進了這間展廳,他環顧了一下四壁的色彩鮮明的大膽潑辣的作品之後,目光落在展廳中央陳列的一尊傳統的文藝複興風格的小雕像上,不由地喊了一聲:“看哪,多納泰羅(這位雕塑家是十五世紀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美術的最傑出代表)在一群野獸之中!”由于他這句名言,“野獸派”這個名詞就被戴在了這批畫家的頭上,其情況同十九世紀時印象主義被加在莫奈等人身上的情況頗為相似。
野獸派成員中年齡最大的亨利·馬蒂斯(Henri Mat- isse)是該派公認的領袖。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美術運動的最傑出代表,康定斯基曾把他和畢加索兩人稱為現代美術的兩座豐碑。
1908年,馬蒂斯發表了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術文獻的《畫家筆記》,闡發了他的藝術理想;同年他創作了《紅色的和諧》,這件馬蒂斯早期的名畫展示了他藝術的基本特色。
《紅色的和諧》的題材十分普通,它屬于西方畫家經常表現的日常生活的圖景,是所謂的室内畫。在房間的一角安放着一張餐桌,一名女子正在擺放着水果,窗外是花園,所以這一切實在是太平常了,它有什麼惹人注意的地方嗎?回答自然是肯定的,那就是畫家描繪這個場面的獨特方式。
《紅色的和諧》
我們知道,自從印象主義之後,西方繪畫中根本性的轉變就是畫家不再把如實描繪當成主要的任務;繪畫探索的課題轉向了繪畫本身的結構、轉向了個人情感的表達、轉向了想象和夢幻的天地。一句話,畫家開始同文藝複興以來确立的傳統徹底決裂了。
在《紅色的和諧》中,馬蒂斯發展了馬奈以來的那種消減三度空間感的作法,但他做得比前輩畫家更大膽,神聖的透視和其他的基本造型法則都被抛到了九霄雲外。
畫面上一絲一毫的空間深度的暗示都沒有,桌子、牆牌、人物和窗外花園、天空全都不分前後遠近,一律成為平面上的某個部分。這麼做,他是在有意追求一種裝飾味的整體構成的和諧之美,來造成他所希冀的藝術情調。
馬蒂斯曾回憶過這幅畫的創作,他說:“我想用平塗的色塊創造作品,我要像作曲家配置他的和弦那樣配置我的平塗的色塊。”作曲家能夠運用不同的和弦表現情緒和境界的變化,畫家也可以通過不同色塊等的組織安排傳達一定的效果和心境,手段雖不同,目的卻一緻。桌布和牆壁被塗上了深玫瑰紅的顔色,這塊占據了畫面絕大部分的平塗色塊構成《紅色的和諧》的主調。在它的上面錯落有緻的藍色植物的花紋把桌子和牆壁協調地組織在了一一起,這些波狀的花紋在窗外的樹幹形态上又得到了呼應。
同時,馬蒂斯又在各個部位巧妙地配置了以圓形和曲線結構為主的鮮明的大小色塊,如檸檬黃、土黃、桔紅、淡藍、白等,它們同深藍、綠、紅棕等相互配合、照應。當眼睛看到某一色塊和形狀時,馬上就會在另一個适當的位置上找到它的回聲,使視覺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滿足。桌上黃色的水果與花瓶中和草地上的黃花相接應,有如詩句的韻腳;同樣,女子頭發的顔色也在桌上的水果窗框、椅面和窗外的房屋的顔色上找到相應點。通過這些美妙的配置組合,形成了整體上的響亮、明快、和諧的大效果,就好像交響樂隊不同的樂器配置奏出的豐富而又純淨的和聲。
我們會發現這幅畫上的每個細節都表現得很簡略,連一般畫家總要重點刻劃的人物形象在畫面上也非常單純,隻大體地用線條描畫了一個大的形體動作和五官的部位。馬蒂斯這麼做并不是他不能如實地表現對象,當他還在美術學院學習時,他已經相當精到地掌握了傳統的寫實性的造型本領;前一些年,他畫的同一題材的《餐桌》人物形象和物體的刻畫也遠比這件作品精細。
馬蒂斯這麼做恰如《畫家筆記》中所闡明的:“我不能 奴 一般地區 抄襲自然,我必須解釋自然,使它服從繪畫的精神。”對他來說,一幅畫的總體效果是由形、色、線、空白、比例關系等因素借助裝飾性的構圖安排獲得的;細節的認真刻畫,表情的渲染等隻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影響對總體效果的感受;所以他才删除了精微的細節描繪,把全部心血花在由這些純形式要素構成的總體效果的探求中。這樣就誕生了他那充滿抒情味和音樂感的裝飾風繪畫;畫面上的一切繪畫因素都為了眼睛的舒服而存在,當你感到悅目之時你同樣感到心靈的滿足,不知不覺被一種甯靜、和諧、愉悅、優美的感覺帶去,從而畫家也就實現了他的藝術理想:“我所夢想的是一種均衡、純粹而又甯靜的藝術、一種沒有煩惱或沮喪題材的藝術,......它能夠撫慰人的心靈,就像一個舒适的安樂椅,使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
靜靜體味一下,或許能明了如何欣賞這種毫不帶有文學色彩的繪畫作品。不同形式的作品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像我們不能要求芭蕾舞演員像話劇演員那樣行動一樣。
馬蒂斯1869年12月31日生在法國北方的一座小城勒一卡透,他的父親是位商人。馬蒂斯小時候進入一所公學,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等知識。這位身材矮胖、沉默寡言的孩子當時沒有什麼特殊的興趣和愛好。父親希望他成為一位體面的人物;1887年他到巴黎準備法學考試,據說在巴黎呆的一年左右時光他連魯佛爾宮都沒去參觀過。法學考試通過後,馬蒂斯就回到北方,在一家法律事務所裡當了名小小的辦事員。1890年,馬蒂斯患病療養期間,為了消磨時光,弄了些顔色臨摹彩色畫片玩。但一旦“被繪畫之魔咬住”,他就無法擺脫了,于是說服了雙親,放棄了法學,獻身于藝術。六十年後,馬蒂斯回憶這個決定命運的時刻曾寫道:“它(指繪畫)好像是對我的召喚,從那以後,我本人再也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了,而是它指引着我的生活。”
在當地上了一陣子繪畫課後,馬蒂斯就奔赴巴黎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了。最初,他跟布格羅學畫,可是這位學院派大名家并沒有吸引住他。當他準備投考美術學院時,一位老人經過埋頭寫生的馬蒂斯身邊,停下來注視他的作品并向他提議到自己的畫室來,就這樣馬蒂斯成了著名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是一位優秀的教師,他鼓勵自己的學生接觸各種流派的作品,幫助學生去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從他的畫室中培養出不少偉大的藝術家。馬蒂斯在莫羅畫室度過了五年光陰,既掌握了堅實的基本功,也開拓了藝術的視野,為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多年後,他回憶起老師,眼睛就會濕潤起來。
1898年,馬蒂斯同艾米麗-諾埃莉-阿列克珊德琳·帕海爾結婚。第二年新婚夫婦旅行回到巴黎後,莫羅已去世。這段時光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刻,他不得不去幹零活,并依靠妻子做裁縫賣帽子貼補家用;可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探索,他研究塞尚,臨摹曆代名家,準備着第一次的沖刺。
1905年,野獸派的誕生确立了他在新興藝術家中的地位。野獸派的畫家團體隻堅持了短短幾年,1907年它就解體了,照馬蒂斯的說法:“以後,每一位成員抛掉了野獸主義中他本人認為過分的地方,依照自己的個性,去探索自己的道路。”從野獸派誕生之日起,馬蒂斯揭開了他長達五十年的輝煌創作生涯的大幕。《豪華、甯靜與歡樂》(1904年)、《敞開的窗戶》(1905年)、《藍色裸女》(1907年)都是他這時較為典型的作品,馬蒂斯筆下的女人,色彩鮮豔刺目、線條粗重單純、形象誇張變化。
1908年,由于一批崇拜者的要求,馬蒂斯創辦了一所美術學校,向各國的近一百二十名學生傳授畫藝。同年,他發表了著名的《畫家筆記》、創作了《紅色的和諧》。從此,馬蒂斯的藝術完全成熟了,他被公認為現代繪畫的大師。《舞蹈》(1910年)、《音樂》(1910年)、《白羽毛》(1911年)、《紅色的室内》(1911年)等大量作品接續着《紅色的和諧》的風格,它們擺脫掉馬蒂斯“野獸派時期”的劍拔弩張之氣,清除了某些不純的雜質,具有純淨、優雅、高貴、和諧的氣息。或許可以說,莫羅當年所說“他為簡化繪畫而生”的預言已經實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馬蒂斯的生活和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一些著名收藏家開始熱心地收購他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蒂斯開始時常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著名風景勝地尼斯。他在這陽光明媚鮮花遍地的城市裡過着平靜的創作生活。繼承法國繪畫的“宮女”傳統,他畫了不少女人體作品,如《穿紅褲的宮女》(1922年),另外,他也畫了一些表現自己創作生活的油畫,像《畫家與模特兒》(1919年)。這個時期的作品形式表現得精巧細緻,筆法輕巧靈動,造型和空間更富傳統風貌,洋溢着歡快的生活情趣,為馬蒂斯博得了廣泛的贊譽。1924年,他獲得卡内基國際展覽會大獎,次年7月,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軍團騎士勳位,他成為世界性的大藝術家。
尼斯時期的作品雖然帶給他巨大榮譽,但是馬蒂斯并不滿意,他要追求紀念碑氣派的藝術新境界。從《裝飾背景中的裝飾人體》(1927年)問世後,他創作了一些最精彩的作品。應美國著名收藏家兼鑒賞家巴恩斯的邀請,他花了兩年多時間創作了“巴恩斯壁畫”《舞蹈》(1931一大師。《舞蹈》(1910年)、《音樂》(1910年)、《白羽毛》(1911年)、《紅色的室内》(1911年)等大量作品接續着《紅色的和諧》的風格,它們擺脫掉馬蒂斯“野獸派時期”的劍拔弩張之氣,清除了某些不純的雜質,具有純淨、優雅、高貴、和諧的氣息。或許可以說,莫羅當年所說“他為簡化繪畫而生”的預言已經實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馬蒂斯的生活和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各國一些著名收藏家開始熱心地收購他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蒂斯開始時常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著名風景勝地尼斯。他在這陽光明媚鮮花遍地的城市裡過着平靜的創作生活。繼承法國繪畫的“宮女”傳統,他畫了不少女人體作品,如《穿紅褲的宮女》(1922年),另外,他也畫了一些表現自己創作生活的油畫,像《畫家與模特兒》(1919年)。這個時期的作品形式表現得精巧細緻,筆法輕巧靈動,造型和空間更富傳統風貌,洋溢着歡快的生活情趣,為馬蒂斯博得了廣泛的贊譽。1924年,他獲得卡内基國際展覽會大獎,次年7月,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軍團騎士勳位,他成為世界性的大藝術家。
尼斯時期的作品雖然帶給他巨大榮譽,但是馬蒂斯并不滿意,他要追求紀念碑氣派的藝術新境界。從《裝飾背景中的裝飾人體》(1927年)問世後,他創作了一些最精彩的作品。應美國著名收藏家兼鑒賞家巴恩斯的邀請,他花了兩年多時間創作了“巴恩斯壁畫”《舞蹈》(1931-1933年),當這件大作安放在巴恩斯基金會大廳拱頂之上時,它那驚人的藝術光彩使馬蒂斯和巴恩斯都欣喜若狂。《粉紅色的女人體》(1935年)、《藍衣夫人》(1937年)都屬于馬蒂斯極為單純而又境界超凡的精心傑作。
1940年巴黎陷落了。馬蒂斯得到簽證可以離去,但他留了下來;在他寫給遠在紐約的兒子的一封信中,我們聽到他的心聲:“假如每一個有點兒價值的人都離開法蘭西,那麼法蘭西還剩下什麼呢?”1941年,七十二歲的馬蒂斯腸部動了兩次手術,從此他的身體一直沒有康複起來;但他仍很樂觀,繼續着自己的探索,把大部分精力傾注在藝術新天地的開拓上。1947年,他為旺斯的大念珠禮拜堂搞整體設計并做室内裝飾,其新穎動人的處理使建築物内部閃耀着夢境般的聖潔光彩。此外,他亦為龍沙等詩人的集子繪制插圖。
1949年,馬蒂斯身體更加惡化,他再無力坐到畫架前來了,他坐在輪椅和床上創作了一大批剪紙作品。人們走進畫家的住所,就會看到四壁布滿了彩色的剪紙,馬蒂斯告訴來訪者:“現在我不能經常起來了,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進去散步的小花園。一切都在這兒,水果、花朵、樹葉、一兩隻小鳥......”《國王的悲哀》(1952年)、《藍色的裸體》(1952年)、《大洋洲的回憶》(1953年)等都是很有特色的精彩之作。
馬蒂斯晚年的剪紙作品在藝術界引起又一次巨大的轟動。這些作品躍動着旺盛的精力,洋溢着春天的氣息,實難令人們相信它們出身一位處在垂暮之年、病魔纏身的老人之手。它們是快樂的、明朗的、純淨的,是他一生追求的藝術理想的最後一個和諧的音符。
1950年,馬蒂斯獲威尼斯雙年展繪畫大獎。其實,除了繪畫,馬蒂斯也擅長雕塑,被人們譽為現代雕塑的一位開拓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