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有個好地方》這部影片,有個令人争議的地方:
小童心老師固然挽回了小巴同學(詳見上文:“教書20年哪裡見過這号貨!”,校長放棄的差生,被老師育成樹 ),讓他從一個招人嫌棄的差生,變成了一個好學生,但也給小巴埋下了情窦初開的種子。
在考得及格分數後,小巴竟然沒經老師同意就來到她的宿舍裡,還拿起了老師給他們拍照的相機随心把弄。突然小童心老師回來了,來不及逃走的小巴隻能躲在床底下。隻是他沒想到,這次和老師一起來的,還有她的男朋友大眼鏡。
聽到兩人親昵的對話,小巴好像失去了什麼重要的東西,開始變得無精打采,從此他和老師之間就多了一個人。
在随後的扔沙袋遊戲中,心裡帶着氣的小巴,差點扔傷了同學,還被小童心老師訓了一頓。
在聽到老師稱贊男友抹發膠好看之後,第二天他特意給自己抹了發膠去上學,而當他準備給老師好好欣賞一下的時候,他再次見到了兩人親密的場面。
小巴還發現,老師帶着男友去體驗鄉下的樂趣,蕩秋千,掏鳥窩,這些都是小巴帶着老師體驗過的。
當他知道大眼鏡喜歡玩他的秋千,于是趁他離開時悄悄隔開了繩子,隻是沒想到的是,回來玩的竟然是小童心老師,結果繩子斷了,小童心老師也受傷了...
小巴的種種行為,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來看,就像一個醋意十足的小夥子,求愛不得因愛生嫉。
但在我看來,這簡直是在給這對師生潑髒水,小童心老師,隻是小巴心理上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暗戀。
小童心老師--小巴依戀的互動性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指的是個體在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人或物。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依戀理論”,所指的就是一個人早年時的重要他人,會對ta的一生産生重要影響。這個“重要他人”,指孩子的父母或親密監護人,其中就包括了老師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孩子的重要他人給予這個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關心他、信任他、鼓勵他、支持他,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會有開朗、積極、自信的性格,并且敢于探索外部世界。
如果一個孩子的重要他人漠視這個孩子的存在,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變得自卑,對自己的價值一無所知,嚴重的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小童心老師,就是小巴的重要他人,給予了他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關心他,信任他,鼓勵他,支持他。讓他變得積極、自信,重拾探索書海的勇氣和動力。
小巴對小童心老師是依戀的,在他的世界裡,隻有小童心老師這麼一個願意無條件關心他的人,即便他的父親,對他的評價也是“除了吃你能超過人之外,你還有什麼能超過别人?”
毫無疑問,小巴是害怕小童心老師被“搶走”的,但這并不是所謂懵懂的愛情,而是猶如二胎之家,大寶不希望二寶分走父母的愛和關懷一般。
那雙粉色拖鞋,那個秋千,那個鳥窩,那棵樹...都讓小巴誤以為大眼鏡在搶走他一直所渴望的關注,好像就把小童心老師分了一半出去那般。
小童心老師,僅僅是小巴心中的互動性重要他人。而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另一個類别的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可能是偉人、體育明星、影視明星、甚至可能是卡通人物。影響學生認同偶像性重要他人的主要因素是社會中具有某種代表性或一種典型意義的價值取向。
互動性他人是現實存在的,經常和孩子互動的、接觸的,而偶像性重要他人則是不可觸及的一個形象。
二者的作用是一樣的,同樣是影響一個人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
曾在我高中時期的時候,一度迷茫,幾陷抑郁的狀态:活着到底是為什麼?我沒什麼興趣愛好,沒什麼夢想,也好像沒什麼追求...
而彼時正是一部特攝劇《假面騎士FAIZ》的熱播,其中有一幕情節,幫助我走出了那份懷疑人生的陰郁:
主人公乾巧同樣是一個追求着答案的人:為什麼活着,沒有夢想、四處飄蕩。苦尋無果,所以他很沮喪地放棄了與怪物的戰鬥。
那一幕永遠刻畫在我的腦海裡,乾巧一邊按動變身器,一邊堅定而緩慢地說着:“我沒有夢想,但我可以守護夢想!”
直到今天我32歲,在網名、個人聯系号上的頭像,都是他的形象。
結語
無論是互動性重要他人,還是偶像性重要他人,其最初的時候并不是老師、動漫等,而是:父母。
孩子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處于很無助的狀态,他們最頻繁的互動人,是父母;而幫助他們完成一切他們不可能完成事情的,仍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心中最初的偶像,上天遁地無所不能,是最偉岸的存在形象存在。
小巴對小童心老師的依戀,恰恰說明了他在家庭裡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小巴是幸運的,因為有小童心老師,小巴也是不幸的,因為他需要小童心老師。
所以,愛孩子就成為他的重要他人吧!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關心他、信任他、鼓勵他、支持他,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開朗、積極、自信的性格,并且敢于探索外部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