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是一種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動物了,經常出現在我文學作品和神話故事中,形象大多是美好的。不管我們多不了解鴛鴦這種動物,也肯定都聽過“隻羨鴛鴦不羨仙”的千古名句。無論是在畫中、文字中、還是生活中,鴛鴦都被認為是成雙成對的美意。但人們通過這些得到的對鴛鴦的認知,真的可信嗎?
鴛鴦又叫中國官鴨,是一個合成詞,“鴛”代表雄鳥,“鴦”代表雌鳥,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雁形目鴨科鴛鴦屬,曾在東亞地區廣泛分布。
兩隻鳥在外形上也是有很大區别:
雄鳥的嘴是紅色的,腳是橙黃色,羽毛鮮豔奪目;
雌鳥的嘴是黑色,腳是橙黃色,整體偏向灰褐色,比較的暗沉。
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鴛鴦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物種下的兩隻鳥,隻不過它們擁有的是一個名字。
鴛鴦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塘、沼澤等地,喜歡群體生活,一般都是幾十隻鴛鴦聚集在一起,因為整體的外形看起來與鴨子也比較的相似,有時候也會被誤認為是鴨群,也是比較有趣。
鴛鴦的日常覓食是随着季節的變化而改變,在秋天和冬天,它們主要吃橡子和谷物。在春天,它們主要吃昆蟲、蝸牛、魚和水生植物。夏天,它們吃露水蟲、小魚、青蛙、軟體動物和小蛇,屬于雜食性動物。鴛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鳥類,生性膽小見人就跑。
鴛鴦也是個極具觀賞性的野生動物,它們不但顔值高,而且出現時總是成雙成對,面對這樣唯美的畫面,人們總是願意把它們作為對愛情忠貞的象征,并将它們作為婚配時對新人的祝福。
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鴛鴦卻并非像人們想的那樣。鴛鴦的求偶期一般是在 4 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 5 月中旬。雄鳥通過向雌鳥炫耀自己的豔麗羽毛,來吸引雌鳥注意,以達到繁殖的目的。
鴛鴦會在離地10多米的天然樹洞中建巢繁殖後代,一窩産下 9 到 12 個蛋。在孵化期間雌鳥和雄鳥一般都成雙成對地生活,甚至形影不離。當然有時蛋還沒孵化雄鳥就可能已經悄悄溜走,孵化的任務全由雌鳥來承擔。
而且隻要幼崽孵化,雄性就會離開了,這一切的“美好”也就結束了。隻剩下雌性獨立撫養幼崽直到它們可以獨立生活為止。幼崽孵化後,需要很快就到水裡去覓食。
這些幼崽還不會飛,但這并不妨礙它們回到地面。在樹下鴛鴦父母的鼓勵聲中,每隻幼崽都會從樹洞中跳下來,青草和落葉為它的下落提供了緩沖,然後安然無恙的小鴛鴦就正式開始了它的生活。
所以實際上雙宿雙飛鴛鴦隻存在于繁殖期,隻是為了繁衍後代,除此之外它們比大多數鳥類更獨立,更喜歡獨自生活。鴛鴦象征的一切似乎隻是人們賦予它的美好意義,這與它們的真實情況并不相符。
以上隻是從生物角度闡述鴛鴦的真實生活,并非是對其“美好寓意”的否定。在古時很多動物都被賦予了特殊含義,随着科學的不斷發展,必然會發現其中有不符合科學事實的描述。
不知你在了解這些科學真相之後,是否還會在心裡保留着它們的美好寓意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