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說中國隻有一款神車,
那麼它一定是上海大衆桑塔納。
20年前“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納,
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呢?
在80年代,桑塔納售價高達20萬元。
雖然這個數字并不誇張,但是在80年代,
米價0.14元/斤,肉價0.95元/斤,
能夠成為萬元戶,是無數老百姓的夢,
花好幾十萬買車簡直都不敢想。
所以,按照通貨膨脹來計算,
當年的1元錢,基本相當于現在的100元。
按照這個比例,當年20萬的售價,
基本相當于現在的2000萬元。
而2000萬現在能買啥車?
相信大家心裡都有底。
别說是法拉利、勞斯萊斯了,
買輛布加迪,也基本夠了。
如果以房産計算,那就更了不得了。
桑塔納上市開賣時,北京的商品房還沒放開。
直到1988年,才開始陸續出現商品房。
那時,三環内一套房子,均價才2000元。
而商品房的早期試點溫州,房子單價才68元。
可以說,80年代的桑塔納,
可以換一套北京3環内100平的房子。
除了價格貴,維修費用也不低,
車後的一組燈管要2000多元,
相當于北京三環一平米的房子。
除此之外,桑塔納可不是有錢就能買的。
除了錢之外,還需要相關單位的介紹信,
以及相應的指标,才能購車。
在80年代,一個地方上的局級單位,
才有資格購買一輛桑塔納。
而這輛車一般作為一把手領導的專屬座駕。
還會配專職司機,來負責這輛車的方方面面。
直到90年代,随着桑塔納産量的提高,
私人購買桑塔納才逐漸開放。
而桑塔納的價格,也慢慢從20多萬,
下探到了13萬元左右。
所以,當年能買得起桑塔納的,
非富即貴!
但是,桑塔納能夠成為一代經典,
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昂貴,更多是因為:
它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現代化的開端!
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
現代化汽車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所以國家決定,以中外合資形式,
在上海實驗性實施汽車項目。
當時,雖然有多家跨國汽車公司有合作意向,
但能夠滿足:提供适合國情的先進車型,
并提供先進生産技術和管理模式的,
還願意投入資金的,唯有德國大衆汽車公司。
在與德國大衆談判引進車型時,
中國代表團提出了兩條選型原則:
一是具有現代技術水平的中級轎車,
二是既可作公務用車、商務用車,
還可用作出租車。
德國大衆按照要求,
提供了一款當時正在研制,
還沒有上市的中級轎車:帕薩特B2,
也就是第二代帕薩特(邁騰)。
帕薩特B2脫胎于WRC常勝将軍奧迪80,
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轎車。
在引進中國之後,被命名為“桑塔納”。
桑塔納這個名字,源自科羅拉多的一種旋風。
在巴西、日本等市場,
大衆選擇以這股著名的旋風來命名B2,
是希望其能夠席卷當地汽車市場,
而在引進中國後,
這款車型就被音譯為“桑塔納”了。
除了最先進的産品,
德國人還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
生産技術與管理模式。
組裝第一輛桑塔納,
這在當時既是生産任務又是政治任務,
受到從上到下的認真對待。
1983年的上海汽車廠隻生産兩種車:
2噸的卡車和上海牌轎車。
轎車産量極低,
而且與桑塔納的工藝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可以說,上海汽車廠沒有技術也沒有設備,
更别說零部件的生産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
德方推出的方案就是先CKD一批轎車。
何為CKD?
就是直接進口整車零部件到國内組裝。
而當時的中方欣然接受。
上海汽車廠為盡快掌握桑塔納裝配制造工藝,
進行技術摸底和練兵,
最後選派了12人組成CKD小組,
并在老廠的總裝車間圈出一塊地方,
給CKD小組組裝。
一輛桑塔納轎車由5200多個零件組成,
裝箱運輸到上海,拉到安亭,拆箱,
全部攤開,一個一個核對,
然後歸類放進倉庫。
12名工人,幾位德國工程師,
這些構成了打造第一輛桑塔納的全部家當。
對于熟悉了手工半機械的中國師傅來說,
當進口的車殼從木箱中拿出來時,
除了驚呆,就是在想:
這個車不用“敲”麼?難道要拼起來?
而在生産過程中,差異就更加明顯:
原來生産上海牌轎車,一個螺絲擰不緊,
用錘子敲緊也可以,
但這一套在組裝桑塔納時完全行不通。
所有的零件與零件之間都環環相扣,
每顆螺絲不但有自己的扭力要求,
甚至安裝時,還有溫度和潔淨度的要求,
有些還是一次性的,
一旦裝上不合适或是裝錯了,
再拆下來就算報廢了。
面對花高額外彙買來的進口零件,
中方工人們很是心疼。
但德國工程師依然堅持着那死闆的标準。
就連油漆車間的工人,都必須遵守規定,
不能戴手表,鑰匙不能外露。
以免劃傷車輛。
在德國工程師的嚴格培訓監工下,
由5200多個零件組成的桑塔納,
CKD裝配小組經曆了兩個多星期,
終于将第一輛桑塔納裝配成功,
并于1983年4月11日正式下線。
随後,提升國産化比例,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而為了維持一貫的高制造标準,
前總理朱镕基曾指出,
“桑塔納的國産化,不能瓜菜代,
國産化零部件必須堅持德國大衆标準,
必須要100%合格,
哪怕0.1%的降低我們都不允許。”
就在這種要求下,随後的20年中,
桑塔納正是堅持着這種高品質,
才成為了中國最熱門的車型。
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了60%,
成為了中國大地上,名副其實的神車!
要知道,90年代的汽車市場格局,
絕對是亂世之秋。
作為中型車的桑塔納,
在前有标緻505、藍鳥,
後有馬自達、大宇等車的夾擊下,
桑塔納仍然可以傲視群雄。
這樣的成功,
就連上汽大衆的工人都跟着吃香。
據一位上汽大衆的老員工回憶:
當年剛建廠的時候,
上汽大衆德方負責人鼓勵大家說,
10年後,每個工人都可以買上車。
對于當時人均工資幾十元的工人們,
這種說法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作為天天騎自行車的工人,
買汽車?想都不敢想。
然而,到了1998年,
上汽大衆允許公司職工内部優惠購車,
一半以上的職工都買了車。
這位工人花了17萬多買了桑塔納2000,
而且上汽大衆還向職工送車牌,
上海街頭以“滬B3”開頭的桑塔納,
都是大衆員工的車。
當年那個聽起來無法相信的承諾,
就這樣實現了。
當然,桑塔納隻是一個開端。
它代表着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起點。
同時,它還是一扇窗戶,
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汽車工業,
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而桑塔納,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英雄。
以至于現在毀譽參半的大衆,
依然在享受着桑塔納帶來的曆史紅利。
如果當今在售的大衆産品,
能像當年的桑塔納那樣精益求精,
就不會出現什麼斷軸門、機油門、
專門研究中國人的各種醜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