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魚由來
加州鲈原産北美,學名大口黑鲈,隸屬鲈型目。
第一次引進:由上世紀70年代我國台灣從國外引進,1983繁殖成功,培育出台鲈品種。
第二次引進:珠江所再次從美國引進北方亞種、佛羅裡達亞種,經過選擇培育出優鲈系列。
加州鲈以抗病性強、生長速度快、易捕撈、适應水溫廣,近些年的配合飼料的技術突破,加州鲈養殖範圍迅速擴大,火遍大江南北,号稱第五大家魚。
加州鲈生物學特性
(圖1:養殖加州鲈雄魚;圖2:野化加州鲈;圖3:養殖加州鲈雌魚)
外部形态:
大口黑鲈一般成熟體長在25~35厘米之間,最大可達50厘米;
身體呈紡錘形,側扁,背肉稍厚,橫切面為橢圓形;
同批次加州鲈雌魚個體大比雄魚略大;
口裂大,斜裂,颌能伸縮齒為絨毛細齒,比較銳利;
養殖身體背部為青灰色,腹部灰白色(野化反口體色偏黃)。
食性與攝食量:
加州鲈以肉食為主;
水花餌料為輪蟲和無節幼體、稚魚以食枝角類為主、幼魚以食桡足類為主。
3.5厘米以上攝食小魚,餌料匮乏時出現自相殘食現象。
幼魚攝食量可達本身體重的50%,成魚達20%;
人工飼養投喂人工配合飼料1%-8%;
生長溫度:
生存溫度1-36.4℃;
最合适水溫在25℃-28℃(超過30度攝食減少);
養殖水體:
主要栖息的水體的中下層;喜歡緩流水;水質清爽。
光照:
幼魚具有趨光性,成魚對光照敏感。
溶氧:
溶氧大于等于5mg/L,攝食生長速度快;溶氧低于1.5mg/L開始浮頭、1-2小時開始死亡。
水花當年10月份 可以出魚
國内養殖産地
主産區:廣東;
華南:廣西;
華東:浙江、江蘇、福建;
西南:重慶、四川
華中:湖南、湖北、河南;
加州鲈目前養殖規模
2021年加州鲈養殖面積持續擴增,年産量在50萬噸左右,目前除了廣東(總養産量的一半以上)、江浙及四川傳統産區之外,在湖北、江西、福建、河南等省份快速增長,成為這些年最熱門的轉養品種之一。
加州鲈最近兩年價格走勢
圖片來源:鳜鲈前沿
加州鲈的需求端
餐飲端&家庭端
餐飲端
1、升級本土産品(升級替代黑魚、草魚);
2、附加值高;
3、商品規格整齊、供應充足;
4、出品豐富用途廣。
(酸菜魚)
(清蒸)
(紅燒)
家庭端
1、規格适中(30cm,符合現在家庭烹饪的條件);
2、價格合适(終端價格30元左右一條);
3、烹饪簡單(适合清蒸,土腥味小);
4、營養健康(低油、低鹽不破壞營養)。
未來風口:預制菜
(預處理産品)
加州鲈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一、二、部分三線城市,市場下沉空間巨大,前景廣闊。
當前問題:
種源:引種兩次,規模小,品種的品質不斷下降。
疾病:種源集中、流通便利加劇了帶毒、帶病的機率。
飼料:受到彙率、戰争、疫情的影響,國際大宗物資價格大幅走高,飼料成本增加,同時飼料品質也受到影響。
天候:今年夏季天氣問題突出,影響養殖周期。
疫情:影響市場流通、消費意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