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宋朝時期餐飲發展特點

宋朝時期餐飲發展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0:18:59

宋朝時期餐飲發展特點?最近幾年,美食節目層出不窮中國經濟的發達,已經讓餐飲業不僅僅是一種生意,而且變的充滿了文化内涵那麼,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餐飲業最發達的又是哪個朝代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宋朝時期餐飲發展特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宋朝時期餐飲發展特點(宋代的餐飲業究竟有多發達)1

宋朝時期餐飲發展特點

最近幾年,美食節目層出不窮。中國經濟的發達,已經讓餐飲業不僅僅是一種生意,而且變的充滿了文化内涵。那麼,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餐飲業最發達的又是哪個朝代呢?

宋朝的飲食業空前繁榮,文人學者對飲食的著述也十分龐雜,大緻可以分成食經類、茶學類和酒學類三大類,而林洪的《山家清供》在衆多的飲食類著作中脫穎而出,開創中國飲食美學的書寫,被後人看作一部奇書。 《山家清供》是一本菜譜,同時又是一本中國生活美學的經典,作者林洪寫的都是平常飯菜,卻以隽永的文字寫了飲食、養生、文學、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更寫出了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藝術。林洪,字龍發,号可山,南宋紹興年間進士,著有《山家清供》《山家清事》《文房圖贊》等,另有詩作入選《千家詩》。

《山家清供:人間有味是清歡》由閱文集團·華文天下和百花文藝出版社近日出版發行,該書由文化學者費勇蟄伏兩年所著,他深度解讀了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還原了宋代的風雅美味,找尋了千年食譜的秘密,窺探了古人的趣味小日子。對于《山家清供》何以“脫穎而出”,他的解讀是“因為它提供的,不隻是一道菜譜,更是一個故事,一種見解,一種啟發。還因為它溫暖可愛、淡雅脫俗,讀之令人心生歡喜,開始熱愛吃飯、做菜這兩件事。也許,它還悄悄改變了一個人對待食物的态度,吃飯不僅僅是吃飯,它還關乎人品,吃東西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宋朝,很獨特,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罕見的“重文輕武”的時代。“重文輕武”,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來的基本國策。因為趙匡胤本人,正是在960年武将發動兵變時,被衆将領“黃袍加身”,才建立了宋朝,也親曆了晚唐藩鎮割據造成的動蕩局面,所以,為了避免武将勢力過度膨脹,威脅到趙宋王朝的統治,他制定了這種按常理看來并不明智的國策,并深刻地影響了整個宋朝的發展命脈。

宋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說的正是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後,對當年擁戴有功的武将們進行威逼利誘,迫使他們交出兵權的故事。

解除武将兵權後,一直到1279年宋朝滅亡為止,這中間一共有319年,經曆了十八位帝王,都沒有再發生過任何一起“黃袍加身”的兵變,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亡于内亂的王朝。以往的王朝更替,往往都是由于内亂,為了争奪皇位,但在宋朝,完全不用擔心這一點,因為臣子都缺乏造反的兵力。

然而,長期抑制武将的國策,也等于是自斷臂膀。雖說杜絕了内亂,卻也失去了抵禦外來侵犯的軍事實力,并最終導緻了大宋一朝長時間處于“積貧積弱”的狀态。這個“積貧積弱”的意思是指,以往“重文輕武”的施政理念和行為導緻了後來局面的衰弱,并不是指貧窮。

宋朝兩度傾覆,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皆是由于外患。因為沒有強硬的軍事實力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所以隻能不斷割地求和,以換取偏安一隅短暫的和平,所以都城才會從北方遷往南方,北宋才會變成南宋。

相較其他南征北讨、烽煙四起的朝代,宋朝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由于戰亂相對較少,反倒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比較滋潤。現代人一般認為,大唐才是中國古代最氣象萬千的輝煌盛世,但其實,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遠超盛唐。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評論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錢鐘書先生也說過:“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并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數得到宋代。”宋代的文化發展開始登峰造極,其飲食文化也毫不遜色,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一座高峰。

宋朝的老百姓,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正式開啟三餐制的平民。在此之前,按照規定,老百姓是隻能一日兩餐的,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上則是一日四餐。宋朝開始了一日三餐,不僅說明體現等級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還折射出了宋朝貨真價實的繁榮。因為隻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

三餐制直接促進了兩宋都市餐飲業的極度繁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就展現了當時北宋都城汴京的盛世繁華,遊人熙熙攘攘,随處可見各種酒樓、茶館、飯店、食店和食攤。宋代酒樓已經有了“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客人進去了,“不問何人”,一律一視同仁。不僅店内整潔衛生,瓜果蔬菜新鮮,器具講究,還支持“快餐業務”和“跑腿代購業務”。如果客人要求趕緊吃完上路,就先給他上“蓋澆飯”之類的主食;如果客人想吃别家的點心,還可以派店小二去幫忙買。可見,宋人的服務理念并不比現代人落後多少。

三餐制之外,宋朝民間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這種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宋朝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唐朝的宵禁制度不再适應社會需要,便遭到了取締。入夜後,老百姓仍可繼續在街道上行走,不論是瞎溜達還是趕路,都不違法,于是早市和夜市應運而生。

早市一般從五更開始,大概是淩晨三點到五點,一直到天亮,主要賣食物。每份早點不超過二十文錢,有粥飯和點心,如煎白腸、血髒羹、羊血、粉羹、燒餅、蒸餅、糍糕之類。也有賣洗臉水的;如果需要煎茶,也可以滿足。夜市一般持續到三更,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到淩晨一點,一般賣小吃。若生活在宋代的都市,夜裡基本上是餓不着了。

在唐朝及以前,中國人都喜吃肉食,認為肉食是最好的;蔬菜隻能充當肉菜的佐料,換言之,就是配菜。到了宋代,蔬菜終于以素菜的名目獨立了。素菜在宋代的興起,影響頗大,甚至被認為是“中華料理”從中古向近代轉變的一個重要标志。與武将相比,宋朝的文人是很自由的,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學。旁的不說,就連吃頓飯,也有他們發揮的餘地。譬如,蘇轼、黃庭堅、陸遊和楊萬裡等人,就曾寫了很多歌詠素菜的詩詞,引領了有宋一朝吃素菜的潮流,讓人們逐漸愛上了吃素菜。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炒菜技術開始成熟。在炒出現之前,古人常用的烹饪方法有蒸、煮、燴、烤、糟、鹵、涼拌和焖。受制于鐵鍋及植物油生産技術的發展瓶頸,炒菜出現得較晚,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早記載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發展于隋唐,成熟于兩宋,普及于明清。不過,炒菜技術的成熟,雖說是飲食近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但宋人還是更喜歡簡單的煮菜。

飲食,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吃什麼,怎麼吃,塑造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和生命質地。而當飲食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時,塑造的可能是一群人的生命基因。河南人至今喜喝羊肉湯,正是源于千年以前宋朝飲食文化中偏愛羊肉的風俗。而今作為浙菜、川菜和鄂菜等衆多菜系中的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不過是九百餘年以前,蘇東坡“窮”極無聊時偶然間的一個發明罷了。一群愛吃羊肉湯的河南人和一群素未謀面但是喜歡吃“東坡肉”的人,本質上,都是被一種叫作“吃”的飲食文化聯系到了一起的人。

如果可以選擇,你最想回到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生活呢?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這一說法流傳甚廣,不過也有人考證後發現,湯因比本人并未說過這話。湯因比說沒說過這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傳遞了一個信息:宋朝确是一個令許多學者和名人都心馳神往的朝代。而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宋朝把文人看的很重要,給予文人充足的自由創作空間,也因為宋朝“餐飲娛樂業”的發達,讓人們生活的輕松、快樂、舒暢。也正是因為這樣,宋朝才出現了《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名作和科技方面的許多發明創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