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4:14:25

現象與本質是同形式與内容關系密切又不盡相同的一對範疇,它在唯物辯證法的範疇體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1

一、現象與本質的含義

任何事物都具有現象與本質兩個方面。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本質總是類的本質,即一類事物之所以區别于他類事物的最根本的東 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質。例如,黃種人的黃皮膚是黃種人的共性,但并不是黃種人的本質。由于事物的種類是 分層次的,本質也是分層次的,根據深淺層次的不同而分為多級本質。

例如,張三這個人可以有作為人的本質、作為公民的本質、作為國家 幹部的本質,當然也還有作為動物或自然物的本質。張三作為人的本 質是他能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實踐活動或改造世界的根據,至于他 的其他各級本質具體是什麼當然都應具體回答。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2

現象是本質的具體表現,即該事物的各種個性、特殊性、具體性的總和。人的感覺器官所 直接接觸到的都是現象,而不是本質,但人可以通過現象來認識本質。 本質是内容,但現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質。例如生産力是内容,生産關系是形式,卻不能說生産力是本質,生産關系是 現象。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與器、理與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質和現象的含義。“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系辭 上》),形而下者指有形體的具體的東西,即現象;形而上者指包含于 器中的無形的東西,即抽象的共性,其中就包括本質。

在中國哲學史中,關于道與器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出現過多種觀點,比較明确地把道與器理解為本質與現象的是朱熹。他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 之具也。”(《答黃道夫》)“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與陸子靜書》)這裡所謂的理不是任何共性,而是某物之 所以為某物的共性,即本質。這裡所說的氣不是質料,而是具體事物, 即現象。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3

現象和本質在西方哲學史中也是一對極其古老而又重要的範疇。 古希臘哲學家在探索萬事萬物的本原時,還不完全是把本原當作本質。 當柏拉圖提出理念世界,并認為現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時,就明 顯地涉及了現象和本質的範疇,雖然他犯了割裂現象與本質并颠倒其 關系的錯誤。

亞裡士多德把本質理解為使一事物成為該事物的規定性,認為定義所表達的就是本質。因此,他進一步認為事物的本質不同于 事物,事物是本質和各種偶性的統一體,這就辯證地處理了本質和現 象的關系。當近代歐洲哲學把研究的重點轉向認識論時,哲學家們便 把認識過程和認識能力的研究同現象與本質聯系起來,即把感性、理 性與現象、本質對應起來,提出各式各樣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4

康德的認識論體系 就是圍繞着對現象和本質的認識展開的。康德由于未能擺脫經驗唯心 主義的束縛,因而否認現象的客觀性,認為現象隻是對人顯現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質的顯現。他雖然承認人們對現象的内部 聯系和規律性的認識,卻否認它們就是事物的本質,因而導緻不可知 論,認為現象的本質即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支配現象的規律隻是 人所創造的。

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割裂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的觀點,堅持現象與本質的客觀性和辯證統一,并以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作為他的《邏輯學》的總框架:存在論(現象論)——本質論——概念論(現象與本質的統一)。人類能否認識現象的本質,如何通過現象認識本質,至今仍然是哲學争論的熱點之一。

二、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現象和本質有明顯的差别。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豐富多彩的;本質是事 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比較深刻、單純的。因而現 象是可以直接認識的,本質則隻能間接地被認識。

現象世界就是我們面對的大千世界,即由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飛禽走獸、樓台亭閣、 舟車器物、男女老少所構成的花花世界。它裸露在我們眼前,變化多端,千姿百态,而本質卻深藏在現象之中,在該事物存在的期間内是 不會根本變化的。

昏天黑地,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雨如注,令人驚心動魄,其本質不過是空氣、水汽的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兩軍對陣,炮聲隆隆,攻城略地,屍橫遍野,更加令人驚心動魄,其本質不 過是互相對立的階級或社會集團之間的鬥争。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5

現象與本質之間有明顯的區别,然而它們也是相互依存的。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也就是說,本質隻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隻能是本質的顯現,它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任何一方離開了另一方都是 不能存在的,實際的存在總是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同任何一對矛盾範疇一樣,它們是相互蘊涵的。

不僅如此,它們在實際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質寓于現象之中,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象是整體,本質是現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過來,本質也包含現象, 因為現象盡管是多種多樣的、紛繁複雜的,但畢竟是由本質決定的, 早已潛在地包含于本質之中。

例如階級鬥争表現為各種不同形式,有 經濟上的剝削與被剝削,政治上的壓迫與反抗,思想上的統治與被統治,軍事上的流血沖突,等等,這些現象不一定同時出現,但都是階級鬥争這一本質所決定的,都潛在地包含于階級利益的根本對立這一 本質之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6

現象和本質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本質變現象不能理解成看不見 摸不着的本質變成了看得見摸得着的現象,像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原 子用電子顯微鏡就可以看見那樣。分子、原子都是現象,不過肉眼看 不見而已,電子顯微鏡看見的仍然是現象。本質是現象的内部聯系和 規律性,任何儀器都看不見。

康德曾經說過,隻有上帝的眼睛才能看見本質。本質變現象隻能理解為本質表現為現象。某一具體的人無疑 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體,但其本質也在不斷地表現出來,即不斷轉變 為現象。生産者通過頭腦中的藍圖把自己的本性賦予具體産品,也是本質變現象。

現象變本質也不能理解為看得見的現象變成了看不見的本質,而應理解為現象表現本質,現象越豐富,表明事物的本質也越深刻。現象與本質的相互轉化,正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轉化的客觀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7

在客觀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現象轉化為本質,本質又轉化為現象,因而在人的認識中,也就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回到感性認識,如此循環往複的過程。經驗主義否定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也就是否定現象到本質的轉化;理性主義否定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轉化,也就是否定本質到現象的轉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都割裂了現象和本質的統一。

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是複雜的。同一現象可以表現不同的本質,同 一本質在不同的條件下即在不同的聯系中,也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現象 本質和本質之間、現象和現象之間也有它們在程度上的差别。本質有 比較不深刻的、比較深刻的,有所謂初級本質、二級本質、更高級本 質等等。現象也有重要的、比較不重要的區别。

在現象中還有真象和假象的區别。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則是一種虛假的現 象,它也是本質的一種表現,但卻是本質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反面表現。假象和錯覺不是一回事。錯覺是由于人的感覺上的錯誤造成的, 屬于主觀的範疇;假象則是由客觀存在的種種條件造成的,它是現象的一種,屬于客觀的範疇。因此,在研究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時, 不僅要把現象和本質區别開來,而且要把真象和假象以及假象和錯覺等等區别開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8

三、作為思維形式的現象與本質

現象和本質這對範疇作為思維形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第一,本質和現象的對立統一,使科學認識成為必要的和可能的。 正因為有本質和現象的對立,才有科學研究的必要。“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 又正因為本質和現象的統一,才有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能。

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總是表現着本質,因此,人們才可以通過對于大量現象的研究去發現事物的本質,達到科學的認識。認識的任務就是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是為了指導實踐,但對于事物現象的認識是不能指導實踐的,隻有達到了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才能使人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能停留于現象的領城,滿足于一些零散的、表面的認識,而必須深入事物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現象與本質)9

第二,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必須從事實材料出發,即從關于現象 的認識出發,不能脫離現象而憑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從現象進入本 質是認識的深化,卻不是認識的終止。由現象進入到本質,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事物的規律性以後,還必須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繼續 地研究尚未研究過或尚未深人研究過的現象,這樣才能補充、豐富和 加深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

這是一個由現象到本質又由本質到現象的循環往複的認識過程。因此,要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就要深入實踐, 注重調查研究,并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現象。

第三,在通過現象認識本質的過程中,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教條主義)是經常出現的兩種片面性,必須注意防止。哲學史上的經驗 主義和理性主義是自覺的思想體系,以割裂現象與本質為其立論的根 據。實際生活中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并無自覺的思想體系,它們隻 是表現為實際認識過程中的片面性。

但它的認識論基礎同樣是割裂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而且,正因為它們在理論認識上的盲目性,也 就往往難于避免和難于克服。這就需要我們深刻認識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高度警惕和防止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偏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