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極寒旅行

極寒旅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08:02:47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極寒旅行(高燒天出門怕化)1

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中

其實還“隐藏”着長度計量單位呢!

欣賞名句的同時

看看你能找到它們嗎?

穿

點擊下方空白處看答案

《初秋行圃》

[宋] 楊萬裡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

聽來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卻不聲。

咫、尺

在長度計量器具出現之前,古代曾用人體某一部位與外界進行比較、測量。例如“布手知尺”就是一種古代計量規範,且拇指指尖至食指指尖的長度為一尺。

極寒旅行(高燒天出門怕化)2

不過“布手知尺”僅限于男子所進行的“布手”操作,女性進行“布手”操作時“尺”的長度一般比男子小。為區分男女“布手”形成“尺”的量值,規定女性拇指尖至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古代通常認為1 尺=10 寸,而曆朝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緻,鑒于“咫尺”出自宋代,且宋代的1 尺 ≈ 31.4 厘米。因此《初秋行圃》中的“咫尺”,可以理解為“蟬的聲音聽起來很近,可走到旁邊卻又不發聲了”。

此外,“尺”在古代詩詞中有時也代表測量長度的工具“尺子”。在唐朝的中和節(農曆二月初一,謂之中正平和)當天,皇帝會給大臣賞賜尺子,望臣子們要像尺子一樣,公平公正,廉潔奉公。

點擊下方空白處看答案

《勸學·節選》

[先秦] 荀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跬、步、裡

詩中的“跬”“步”“裡”是我國古代長度計量單位。但其實“裡”起初是居住單位、面積單位,之後才演變為長度單位。

“跬”“步”“裡”“尺”之間關系複雜,1 步=2 跬;

唐代以前 6 尺= 1 步,300 步=1 裡;

唐代以後 5 尺= 1 步,360 步=1 裡。

極寒旅行(高燒天出門怕化)3

因此,《勸學》中所說的即為“半步半步的前行,但隻要不停頓也能遠行千裡”。比喻做事隻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獲得成功。

計量小問答

戰國時期,1 尺 ≈ 23.1 厘米,那麼你知道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五十步笑百步”的“五十步”和“百步”究竟有多遠嗎?

極寒旅行(高燒天出門怕化)4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五十步”約合 69.3 米

“百步”約合 138.6 米

點擊下方空白處看答案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傳說,“丈”是由大禹根據自己的身高定義的計量單位。在《說文解字》中,“丈,丈夫也。周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由此看出“丈夫”的“丈”正是長度計量單位,也就是說,古代男子的身高“長八尺”即稱為“丈夫”,而周初時1尺≈19.7 厘米,因此當時的“丈夫”即為身高1.58 米的成年男子。看來,古時候的“丈夫”還真不是個“大高個”呢!

而李白在這首詩中也是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來比喻愁之深重。

明朝時期,1 尺 ≈ 32 厘米,那麼你知道出自明朝周清原的小說集《西湖二集》中的歇後語“丈二長的和尚,摸不着頭腦”的“丈二長的和尚”究竟有多高呢?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丈二的和尚竟高達約 3.84 米!

當然,不排除有小說家虛構的成分

點擊下方空白處看答案

《烏衣巷》

[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尋、常

沒想到,“尋”和“常”也都是古代的長度計量單位吧。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開雙臂,雙臂間的距離稱作一尋,1尋= 8 尺。“倍尋謂之常”,也就是說,“常”是“尋”的兩倍。

那麼,為什麼明明作為長度單位的“尋”和“常”,組合在一起成了“普通、平常”之意?

宋人宋祁在《宋景文公筆記》中說道“孫權用吳,諸葛亮用署,終不能得中國一尋一常之地”,意思是孫權領導吳國,諸葛亮領導蜀國,都想北伐進攻中原的魏國,結果都未侵占到魏國一點土地。“一尋一常”便是用了誇張的手法,意思是很少的疆土。

由此可見,對于古代諸侯來說,“尋、常”所代表的“尺寸之地”實在太小了,所以才衍生出了“普通、平常”的意思。

極寒旅行(高燒天出門怕化)5

· 完 ·

其實除詩歌外

古代計量單位同樣“暗藏”在成語中

趕緊到評論區來分享一下吧~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版權或其他權益問題,請及時聯系告知

供稿:市計測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