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語文文言文馬說重點知識

語文文言文馬說重點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8:29:38

在此,我們每次選出一、兩篇曆代名篇,重溫和學習。在此,我們每次選出一、兩篇曆代名篇,重溫和學習。

古文第一講:整體感知文章,把握結構脈絡。我們從知識點梳理、範文導讀和中考真題分析三部分來講解。

一、知識點梳理:

語文文言文馬說重點知識(文言文提升專題)1

1、分析分析寫作背景,從而體會寫作情感

每篇文言文(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有其寫作背景,才可能被傳誦至今。這些寫作背景,無非就是從景和情兩方面出發。先說景,我們要把握大曆史背景,可能是國泰民安,也可能是戰火紛亂。前者就會讓作者有美好抱負的憧憬和展現;後者就會體現出作者憂國憂民或者抱憾憂傷的情緒。所以景和情是不可分離的,不同的景,觸發作者不同的創作靈感。而且同一個詩人或文學家,不同的生活背景也會有不同的創作内容,比如杜甫,他除了有戰亂下的詩篇外,還有閑情逸緻的文學作品。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揣摩作者的情感,深挖他們的心裡訴求,并且要用當時的曆史背景來加以分析,切不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品評。比如,寄情山水的文章,有的是有感而發,憧憬前程,有的就是逃離避世了。

  1. 感知文章大意

首先可以和現代文閱讀一樣,抓住關鍵性句子,分段進行歸納總結。比如《曹刿論戰》中,第二段“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和第三段“即克,公問其故”就是關鍵性句子,就可以使段落一目了然。然後,将每段大意合并,并且找出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可能是總分、并列、因果、遞進等),就可以有文章大意了。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谏》,總共四段,分别寫:進谏的緣起、内容、國内影響、國外結果。并且結合題目,可以概括大意為:鄒忌如何讓齊王納谏,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1. 把握文章結構

文章結構,就是段落編排,也就是寫作思路。其實,這和現代文寫作是一個原則:寫事的話,就要寫到主人、事件、結果;如果是物,就要寫到是什麼、特征、事例等;如果是議論文,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那麼從閱讀文言文的角度來,首先要理清人物關系,分清主要人物是誰;然後理清哪個人做了那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的原因、過程、發展和結果;最後,總結通過這些事情,表現出人物什麼思想感情和品質。比如王安石的《醉翁亭記》,作者在文中所說的“樂”是指: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樂其樂也(樂人之樂和與民同樂)。

二、範文導讀: 韓愈《馬說》

原文分享: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衹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裡馬。千裡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隻能在奴仆的手下受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以千裡馬著稱。

日行千裡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裡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裡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素質就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裡呢?

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裡馬的正确方法喂養它,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馬鞭在它的面前,說:“天下沒有千裡馬!”唉,真的沒有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識千裡馬啊!

知識點一:寫作背景分析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馬說》寫于公元795~800年間,當時當政的唐德宗昏庸無能,疏遠賢臣,導緻國力退化,内憂外患。韓愈多次上書請命,卻不被采用,感到朝廷的昏暗。這樣的曆史背景,就可以了解韓愈寫《馬說》的傾向是,用千裡馬和伯樂來托物言志,表達對于統治者不能辨識人才、運用人才,而是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所以,作者的表達觀點,就是不滿當時的社會黑暗,人才不被重用,無處施展才華,而在當時内憂外患的環境裡,郁郁不得志,通過揭露和諷刺,表達了憤懑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批判。

知識點二:文章大意

全文共三個段落,第一段寫千裡馬和伯樂的關系,必須先有伯樂;第二段寫千裡馬被埋沒的原因;第三段感歎不是天下沒有千裡馬,而是“不知馬”。

文章大意是,借馬說理,表達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甚至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知識點三:文章結構

《馬說》是議論文,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接下來是論證。作者重點刻畫“食馬者”與千裡馬之間的矛盾,既寫了千裡馬的抑郁不平,也點出了不識真才者的愚昧昏庸。最後一句話總結得很關鍵:“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總之,文章首尾這兩句是結構分析的關鍵。

語文文言文馬說重點知識(文言文提升專題)2

三、中考真題: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翻譯下面句子: 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回答: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隐時現。
  1. 結合文章,談談你對“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理解。回答:“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抒發内心的情感;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真實因為其内心“悄怆”。 (從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

—————————

韓愈和蘇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中最著名的作家,開創各自散文新語,他們 的《馬說》和《小石潭記》也是中考常考名篇,更是百讀不厭的文章,值得很好回味。

文言文閱讀,其實和現代文閱讀一樣,也在于多讀,多讀就可以讀通,天下文章,文章千變萬化,修辭各有千秋,文風各得其所,但是文法不會變,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思路寫就。

深挖文章的根,是所有閱讀練習的通途。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