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學而時習之第15篇

論語學而時習之第15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9:52:22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還時常溫習,不也值得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沒有不開心,不也算是君子嗎?”

論語學而時習之第15篇(理解論語第一篇第1節-學而時習之)1

逐句解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古時對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指孔子。

學:學習或效仿,受教的意思。

習: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

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孔子說:學習如能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值得高興嗎?

這裡的學習并非僅指從課堂上或書本裡學習,而是泛指人生中的各種成長。學與習要結合,學一定還要緻用。學習成長可提升眼界、充實心靈,讓心情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本義是古代貨币單位,表示金錢,後指同學或有共同愛好、相互友好的人。

樂(lè):快樂。

有朋友遠地而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

這裡也有人解釋為有同學從遠方而來,因為前面提到了學習。都可以,不過朋友似乎更能表達人們的心境。朋友是談得來的人,志趣相投、相互欣賞。這樣的人碰在一起高談闊論、開懷暢飲,豈不快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yùn):本義心燥、不冷靜。引申含怒、不開心、惱恨。

人不知道或者不理解我,但我也不生氣,不去責怪别人,依然以平常心對待,不也是一個君子的作為嗎?對于别人的理解或者不理解,随他去吧。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保持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幹擾,不也挺好嗎?

心得總結:

這是千古名篇,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小時候背誦時覺得有道理,但更多隻是背誦。現在看來,“學而”作為第一篇非常好。

《論語》講的道理有很多,比如克己複禮、尊卑有序、忠孝仁義、溫良恭儉讓等等。但其實《論語》更多是教人做一個平常人、保持平常心,這樣就能做一個君子了。比如,學習時不忘溫習和練習,從成長中感受喜悅。比如朋友來了,開懷暢飲、共叙天涯,從交流中感受快樂。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誤會了我,那麼我也保持平常心,不愠不怒,還以溫和待人,這不就是一個君子了嗎?

“君子”聽上去高大上,人們不易達到。而快樂和幸福,似乎也很遙遠。但實際上,隻要腳踏實地,用心感受平常生活的點滴,保持不斷前進的動力,把心态放平和,那麼既能體現君子之風範,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所以,“君子”沒有那麼遠,快樂也沒有那麼難,幸福就在眼前。保持平常心,積極生活,普普通通的人生也是有價值的人生。

附圖:

論語學而時習之第15篇(理解論語第一篇第1節-學而時習之)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