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背誦篇目記誦難度超過《唐詩三百首》
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附錄1開列了“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共計72篇。72篇當然不算多,但和之前考綱規定的64篇相比,就發現學生記誦的任務增加了許多。這體現為兩方面:一是絕對數量的增加,二是構成比例的變化。
從數量考察,增加并不顯著;但從構成着眼,會發現“推薦篇目”清一色為高中篇目,而考綱64篇中高中篇目僅為14篇,其它50篇均為初中篇目。前者比後者增加了4倍!這就極大地增加了高中生記誦的負擔。
陝西師範大學程世和教授批駁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材主編讓高中生背72篇古詩文,請問你們自己能背得下來嗎?”這種批判明顯帶有情緒化的色彩,但抓住了要害:對于普通高中生而言,72篇确實是語文學習不能承受之重。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能夠記誦唐詩三百首,在古代大概率能夠作詩,最低限度是見物起興,随口吟出應景的詩句。不論何種情形,語文水平均已相當可觀。
《唐詩三百首》有多少字呢?因為該書收錄的唐詩以絕句和律詩為主,單首字數很少;也有百餘首古體,其中最長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840字。兩者相加,總字數不會很多。我們可以将唐詩三百首的規模統計出來,其中310首版本的共計21262個字。
那麼,72篇多少字呢?電腦統計的結果是21623字(含标點),多于唐詩三百首總字數;刨除标點,比唐詩三百首字數略少。
我們知道,能作詩(古體或近體,以絕句、律詩為代表)大約相當于今天中文系碩士以上的水準。要知道,很多中文系畢業的博士生未必能吟出像樣的詩作。北京師範大學的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曾經試作過一首絕句,飽受诟病。由此可見,能夠記誦唐詩三百首,擱現在語文水平相當出色。
我們知道,背誦詩歌相對簡單,因為句式整齊,聲音諧和,朗朗上口,背誦難度肯定小于散文。現在要求高中生背誦的散文多達32篇,超過16000字,占比達到75%,所以背誦72篇的難度遠大于唐詩三百首。
對于普通高中生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顯然不近情理。
我們還知道,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科舉以考查詩文為主,多記誦一些詩文當然有必要,也有可能。但現代社會是智能社會,科技強國成為普遍共識,高考以考查數理化為主,還有英語、人文科學學習任務,語文學習自然受到擠壓,學生哪來的時間、精力去記誦如此複雜衆多的内容呢?
所以,對于普通高中生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盲目并且荒唐!
二、哪些篇目沒有背誦的必要?
我們可以先做個案分析。
1.《谏逐客書》。《谏逐客書》是新增加的背誦篇目,此前從未要求高中生背誦過。第一段充斥大量人名、地名,這些名詞對于高中生而言難以理解,沒有意義,隻能死記硬背,背誦它們隻會搞壞腦子,批量制造蠢材,弊大于利,故根本沒有必要。
第二段充斥着大量器物名、曲目名、地名,背誦難度極大,看不出有任何背誦的價值。
結論:學生學習《谏逐客書》,背誦少量金句(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即可,背誦全文大可不必。
2.《種樹郭橐駝傳》。第三段充斥着大量種樹的細節,生活在農業社會,背誦它們不是壞事;生活在智能時代,背誦它們毫無必要!第四段充斥着大量農業社會風俗信息,這些信息了解即可,沒有必要背誦。
結論:學習《種樹郭橐駝傳》背誦少量金句即可,如“順木之天以緻其性”“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等。
3.《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文也是新入選的背誦篇目,是蘇轍19歲時的作品。文章主要論述養氣的基本途徑:一是讀書養氣,二是遊曆名山大川養氣,三是結交賢人養氣。此種觀點對于培養擅長寫文章的封建士大夫意義深遠,對于現代人學習寫作也有啟發,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八方友”的成才之路對于現代社會并不适合,或者說,大多數人走的是理工道路,大學培養的更多的是理工類人才,掌握科學原理,探索自然奧秘,在實驗中驗證和發現知識,比傳統的文人成長之路更加重要,也更加緊要。況且文章的基本觀點“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緻”明顯偏頗。故此文作為批評對象尚可,背誦并無必要。
4.《黃岡竹樓記》。第四段充斥高樓名,第五段記述個人沉浮履曆,并沒有記憶價值。
5.《過秦論》(上)。此文在舊教材中隻要求背最後三段,現在要求背誦全文,這種要求太過激進,并不合理。其第二段充斥大量人名,既沒有記誦的必要,也沒有牢固記誦的可能——因為沒有意義,所以即便勉強記住,也會很快忘卻。
結論:此文記誦局部即可,沒有必要記誦全篇。
6.《登泰山記》。此文第三段寫泰山觀日出,比較經典,值得記誦。除此之外,充斥大量地名、建築名,難以記誦,也沒有必要記誦。
7.《滕王閣序》。此文在舊教材中隻要求背誦第二、三兩段,現在要求背誦全文,難度太大!盡管文章确實漂亮,文采富麗,語言精工,文化含量巨大,但對于語文尖子提出要求則可,對于全體高中生提出要求就顯得不近人情。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充斥大量人名、地名、器物名的文章,因為難以理解,故不适合記誦;個性化的古舊經曆,過時的經驗風俗信息,此類文字沒有應用價值,不必記誦;過長、過繁的文章适合推薦,不适合做硬性規定。
三、哪些篇目必須記誦?
應該說,推薦的72篇古詩文大多應該記誦,比如全部古詩都是适合的。那麼,記誦的标準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這樣描述:
典範性。被今人反複誦讀,被時間和實踐檢驗過的篇目,文質兼美,可視為學習語言的典範,如《阿房宮賦》《赤壁賦》等。
原創性。有些篇目此前并沒有納入背誦篇目,但因為具有原創價值,對于中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大有裨益,這些篇目也是值得記誦的。如《大學》節選、《中庸》節選、《禮記》節選、《老子》節選等。
應用性。有些篇目的思想和文句為後人廣泛引用,對于今人思想的塑造和語言的美化具有實際的功用,這些篇目是值得記誦的。如《春江花月夜》《将進酒》《桂枝香》等。
可行性。要求學生背誦,老師應該先行示範;如果老師有較大抵觸情緒,背誦任務就很難落實。布置背誦任務,應該便于教師檢查,如果隻有少數學生能完成此項任務,督導就很難進行。所以背誦篇目的确定必須考量教學的可行性;背誦篇目的拟定有必要廣泛征求師生的意見。
總之,記誦适量的古詩文有助于了解并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母語水平和文化素養,但過量記誦隻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損害學生的自信心,幹擾其它學科的學習,弊大于利。有鑒于此,建議将記誦的任務減少一半,即降為總字數一萬字左右,至多不能超過一萬三千字,和64篇總字數相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