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17 02:59:33

初學隸書,很多朋友是從臨習《乙瑛碑》開始的,但有時寫了一段時間後總感覺不像,一離開字帖就寫不出原碑的味道了。這是因為對《乙瑛碑》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臨帖時沒有抓住這個碑筆畫的基本特征。

前一段時間,我做了一個視頻專欄,對《乙瑛碑》的代表筆畫進行了歸納總結,概括了11個代表性筆畫特征,即:單點左撇、蠶無頭雁有尾、撇筆引帶、捺筆反弓、方折圓轉、左彎誇張、“S”彎豎、橫凸豎背、絞絲斷連、裙式放射、雁有雙出

上述特征中最後一個其實是個病筆,在臨帖學習時可以不遵守原碑寫法。下面分而述之,希望對初學《乙瑛碑》的朋友有所幫助和啟發。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感興趣,也可以參閱我的專欄。


【方圓居文化】---01

——單點左撇——

《乙瑛碑》裡的“點”,作為獨立筆畫使用時,一般在字的上部,如寶蓋頭上邊的點。而這樣的單點,在該碑裡有時是寫作向左出尾的“撇點”的。

上面圖片中,左邊的“廟”字,撇點采用的圓點;右邊的“褒”字采用的是方點,但形态都是向左出尖,與下一筆畫“橫畫”相呼應。

具體筆法:藏鋒起筆,在原地頓筆調鋒後,順勢向左下方出尖。如果寫圓點,在出尖之前用圓轉;如果寫方點,則用方折。最後的出尖,可以同下一筆相粘連(如褒字),也可心分離(如廟字),要視具體字形而定。

【方圓居文化】---02

——蠶無頭雁有尾——

成熟時期的漢隸,同西漢以前的古隸最大的區别特征就是出現了波磔筆畫,也就是長橫筆畫的“一波三折”,即,在筆畫中要寫出“蠶頭”和“雁尾”。《乙瑛碑》是成熟漢隸的典型,自然也具有今隸的一切代表特征。

但是,《乙瑛碑》裡有些長橫筆畫的“一波三折”卻明顯地淡化了蠶頭,強化了雁尾。這個特征在其他漢碑中是不多見的,是《乙瑛碑》的代表性筆畫。下面的字例就是這種情況: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1

基本筆法:逆鋒起筆,但筆鋒隻在左右重複軌迹上調鋒,不向左下頓筆;調鋒後向右行筆,或逐漸按筆,或至中間位置提筆再按筆,至尾部重按并用側鋒出雁尾

《乙瑛碑》的雁尾,有的出尖,有的不出尖,不出尖時往往寫的圓潤、厚重,看起來比較有力。

【方圓居文化】---03

——撇筆引帶——

《乙瑛碑》裡很多筆畫帶有章草的痕迹,筆畫末尾有回鋒引帶現象。很多撇畫都帶有回鋒引帶,有的比較明顯,能寫出小鈎來;有的則比較含蓄,但也明顯能夠看出回鋒的筆迹。如下圖兩個例字: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2

基本筆法:起筆後向左下方斜向行筆,邊行邊按,至尾部回鋒引帶,可以在斜上方向右上出尖,也可以将筆鋒藏于筆畫中,但筆勢都是指向下一個筆畫的起筆。

【方圓居文化】---04

——捺筆反弓——

《乙瑛碑》的撇是代表性筆畫,其實它的捺筆更具典型特征,我将其總結為“捺筆反弓”。

正常的隸書捺筆是一個中間向左下凹入的弧筆,就像一張拉開的弓一樣。但《乙瑛碑》很多捺筆卻是與其相反,起筆後寫出的筆畫中間部位先向右上凸出,就像反向拉開的弓,所以稱為“反弓”。如下圖示意: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3

下圖幾個字的捺筆都是“反弓”寫法: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4

基本筆法:逆鋒起筆,調鋒後向右下方行筆,邊行邊轉,至末尾出波磔時頓筆鋪毫,用側鋒寫出波磔。波磔可以出尖,也可以回鋒圓收。

【方圓居文化】---05

——方折圓轉——

多數漢碑在寫“橫折”這個筆畫時,是分兩筆書寫的,即:先寫橫、再寫豎。而且往往橫和豎斷開,不粘連。但《乙瑛碑》裡寫這個筆畫時卻采用了楷書的轉折筆法,很多是一筆寫就,非常自然。比如下圖四個字例: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5

圓轉的情況多出現在橫折彎鈎和寶蓋這兩個筆畫中,而方折的情況很多,相比之下,橫折筆畫中分兩筆斷開寫的“搭接”筆法在《乙瑛碑》中則比較少見了。

基本筆法:1、圓轉時,行筆至轉彎處運用撚管筆法,順勢向下轉筆即可;2、方折時,行筆至折彎處回鋒調至中鋒,順勢折筆下行即可。但折筆時切忌頓筆,一旦出現頓筆疙瘩,則變成楷書筆法,那就是隸書的病筆了。

【方圓居文化】---06

——左彎誇張——

《乙瑛碑》的左彎筆畫,包豎撇、括左彎鈎和橫折彎鈎,都是向左出彎且比較誇張,寫出的彎筆要麼出鋒,要麼不出鋒。但不出鋒時,往往在末尾回帶,有時寫出一個小鈎,呼應下一個筆畫;有的将回帶筆鋒藏于筆畫中,使寫出的彎筆筆畫厚重而粗壯,相對比較誇張。如下面的四個字例: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6

基本筆法:筆畫行進到向左彎曲後,開始按筆用力,至收尾處轉筆回帶,可以回帶出尖,也可以将筆鋒隐于筆畫中。

【方圓居文化】---07

——“S”彎豎——

大多數漢碑裡的豎畫、尤其是貫通上下起支撐作用的長豎畫,一般寫得挺而且直,但《乙瑛碑》裡的長豎卻有很多寫的很有姿态,有的呈“S”型,靈動但不漂浮,很美。令人一看就知道是《乙瑛碑》的筆畫。如下圖的例字: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7

《乙瑛碑》裡有這個特征的豎畫還體現在邊豎上,比如一些外框偏旁的左右邊豎多寫為“S”造型。

基本筆法:逆鋒起筆,調整筆鋒後先向右下、再轉為向左下,至尾部要調直方向,保持整個豎畫的平衡。一般在“S”造型時,多在收尾處加重按筆,使豎畫尾部粗重,利于整體平衡。

【方圓居文化】---08

——橫凸豎背——

《乙瑛碑》裡的橫畫不論長短,多數呈中間向上凸起的造型;而多個豎畫并列時,則一般呈背式排列,尤其是“日”、“月”這樣的字或偏旁,往往是這種寫法。如下圖例字: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8

基本筆法:略

【方圓居文化】---09

——絞絲斷連——

《乙瑛碑》裡的“絞絲”是最有特色的筆畫,也可以說是其他漢碑裡絕對沒有的寫法。即,“絞絲”旁的第二筆寫到末尾不往右收,而是向左斷筆,然後重新起筆寫第三筆。如下圖中的例字: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9

基本筆法:略

【方圓居文化】---10

——裙式放射——

這個特征是針對《乙瑛碑》裡字的結構而言的。《乙瑛碑》裡的字總體呈正方形,但也有根據字的自身特征而可長可扁的情況。但一些上下結構的字,尤其字中有撇捺組合的字,則往往呈”裙“狀結構,上緊下松,且向左下和右下放射。如下圖中的例字: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10

基本筆法:略

【方圓居文化】---11

——雁有雙出——

我們常說,隸書講究”蠶不雙出、雁不雙飛“,但《乙瑛碑》裡卻存在違背這個原則的現象,很多字裡存在兩個波磔的現象,這應該是借鑒了章草的寫法。如下圖的例字:

乙瑛碑的基本筆畫(乙瑛碑有11個不同于其他漢碑的典型筆畫)11

我們提倡按規範的要求書寫隸書,也就是要嚴格遵循”雁不雙飛“的規則,所以,對于《乙瑛碑》裡的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不必尊重原碑,隻寫一個雁尾,而将另一個寫作不出波磔的鈍收即可。

基本筆法:略。


【方圓居文化】結語:

1、無論臨習哪種碑帖,都要在下筆前認真讀帖,先了解這個碑帖筆畫、結構和章法方面存在的代表特征,在書寫時就要刻意強化這些典型筆畫,這樣就能抓住原碑的代表特征;

2、《乙瑛碑》是漢隸碑帖的經典,在學習時更應該抓住其精神實質,并善于同其他漢碑比較,互相借鑒、互相融合,這樣才能寫出漢碑的意味,寫出神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