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痛帖》又稱《一日無申帖》,為《萬歲通天帖》叢帖第十帖。南朝梁王志書。
魏晉南北朝書論資料一、釋智果·心成頌回展右肩 頭項長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非為頭項長。)
長舒左足 有腳者向左舒,“寳”、“典”、“其”、“類”字走。(謂“亻”、“彳”、“木”、“扌”之類,非“其”、“典”之類。)
峻拔一角 字方者擡右角,“國”、“用”、“周”字是。
潛虛半腹 畫稍粗于左,右亦須著,遠近均勻,遞相覆蓋,放令右虛。“用”、“見”、“岡”、“月”字是。
間合間開 “無”字等四點四畫為縱,上心開則下合也。
隔仰隔覆 “并”字隔“二”、“畺”字隔“三”,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王僧虔《王琰帖》
二、王僧虔·論書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時議者雲:“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轶),是右軍叔。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轶)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亡曾祖領軍洽與右軍俱變古形,不爾,至今猶法鐘、張。右軍雲:“而書遂不減吾。”亡從祖中書令氓,筆力過于子敬。書《舊品》雲:“有四疋素,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宇。子敬戲雲:‘弟書如騎騾,(馬加“浸”的右面)(馬加“浸”字的右面)恒欲度骅骝前。”庚征西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庚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書雲:“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鴦,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張翼書右軍自書表,晉穆帝令翼寫題後答右軍,右軍當時不别,久方覺,雲:“小于幾欲亂真。”張芝、索靖、韋涎、鐘會、二衛并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
張澄書,當時亦呼有意。
郗方回章草,亞于右軍。
晉齊王偵書,京、洛以為楷法。
李式書,右軍雲:“是平南之流,可比庚翼;王(氵 蒙)書,亦可比庚翼。”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校其多少。
庚亮書,亦能入錄。
亡高祖巫相導,亦甚有楷法,以師鐘、衛,好愛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鐘繇《尚書宣示帖》藏衣帶中。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見修平生所愛,遂以人棺。
郝超草書亞于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書,自比右軍,議者末之許,雲可比孔琳之。
謝安亦人能流,殊亦自重,乃為子敬書秘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
羊欣、邱道護并親授于子敬。欣書見重一時,行草尤善,正乃不稱。孔琳之書,天然絕逸,極有筆力,規矩恐在羊欣後。邱道護與羊欣皆面授予敬,故當在欣後,邱殊在羊欣前。
範晔、蕭思話同師羊欣,範後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蕭思話全法羊欣,風流趣好,殆當不減,而筆力恨弱。
謝靈運書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人能流。昔子敬上表多在中書雜事中,皆自書,竊易真本,相與不疑。元嘉初,方就索還。《上謝太傅殊禮表》亦是其例,親聞文皇說此。
謝綜書,其舅雲:“緊潔生起,實為得賞。”至不重羊欣,欣亦憚之。書法有力,恨少媚好。
顔騰之、賀道力并便尺牍。
康聽學右軍草,亦欲亂真,與南州釋道人作右軍書贊。
孔琳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後略無其比。但工夫少,自任過,未得盡其妙,故當劣于羊欣。
謝靜、謝敷并善寫經,亦入能境。居鐘毫之美,邁古流今,是以征南還即所得。
三、蕭衍·答陶隐居論書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法臃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比并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為;值筆連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簡下注,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暧暧,視之不足;棱棱凜凜,常有生氣,适眼合心,便為甲科。
四、魏晉書論·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将軍也,本領者副将也,結構者謀略也,飏筆者吉兇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隐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驽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别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鈎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馀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複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太山銘》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體。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予少學衛夫人書,将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鹄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 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衆碑學習焉。時年五十有三,恐風燭奄及,聊遺于子孫耳。可藏之石室,勿傳非其人也。
五、成公綏·隸書體成公綏
成公綏(二三一年――二七三年),西晉文學家。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人。官中書郎。口吃而好音律。所作辭賦,頗為張華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成公子安集》。《隸書體》一文選自《成公子安集》,盛贊各體書中惟隸書繁簡中庸、規矩有則,用之适宜。
隸書體
皇颉作文,因物構思;觀彼鳥迹,遂成文字。燦矣成章,閱之後嗣,存在道德,紀綱萬事。俗所傳述,實由書紀;時變巧易,古今各異。蟲篆既繁,草藁近僞;适之中庸,莫尚于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張。操筆假墨,抵押毫芒。彪煥□硌,形體抑揚。芬葩連屬,分間羅行。爛若天文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
或輕拂徐振,緩按急挑。挽橫引縱,左牽右繞。長波郁拂,微勢缥缈。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隐手,必由意曉。
爾乃動纖指,舉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電流,雨下雹散。點□折撥,掣挫安按。缤紛絡繹,紛華燦爛。絪緼卓荦,一何壯觀!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煥。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異制;分白賦黑,棋布星列。翹首舉尾,直刺邪制;缱绻結體,劖衫奪節。
或若虬龍盤遊,蜿蜒軒翥;鸾鳳翺翔,矯翼欲去。或若鸷鳥将擊,并體抑怒,良馬騰骧,奔放向路。
仰而望之,郁若宵霧朝升;遊煙連雲;俯而察之,漂若清風厲水,漪瀾成文。
重象表式,有模有概;形功難詳,粗舉大體。
六、王羲之《喪亂帖》驚現東京由亞洲兩大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與主辦的2006年重要藝術大展“書法至寶”11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此次大展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秘藏日本皇宮千年之久的中國書聖王羲之的《喪亂帖》,這幅被稱為“右軍真面目”
的書法珍品在東京展出後,将于今年3月在上海博物館與觀衆見面,漂泊日本1300多年的《喪亂帖》将首次回到故鄉“省親”。
【190件中日曆代名家珍品】
異趣帖
在東京展出的中日曆代名家書法作品特别展“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由東京國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朝日新聞社、朝日電視台聯合主辦。中日曆代名家書法作品齊聚一堂,規模空前。盡管當天并非節假日,但是前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很多展品前排起了長龍,人們聚精會神地鑒賞作品,隊伍移動異常緩慢。
展出的190件作品包括上海博物館提供的展品、日本皇室曆代傳承的國寶以及各博物館的收藏。上海博物館的展品包括商代的甲骨文、鐘鼎文、先秦的石鼓文以及東晉、唐宋元明清各時期書法大家的作品,其中既有王獻之創作的《鴨頭丸帖》,也有蘇轼、米芾、黃庭堅、蔡襄、趙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鄭闆橋等的大作,更有被譽為“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最早的善本。
這次展出的日本書法家作品則跨越飛鳥時代到江戶時代,包括聖德太子的《法華義疏》、空海的《風信帖》、橘逸勢的《伊都内親王願文》、藤原定家的《更級日記》等多幅國寶級作品。展品中還包括了平安時代的紀貫之、藤原公任等創作的多幅平假名作
品。
書法是東方最美的藝術之一,中國曆代書法家的作品深受日本人民的珍視和敬仰,中國書法藝術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目前,日本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普遍開設“書道”課,習字範圍廣泛,可以是漢字,也可以是假名,還可以混合使用二者。全國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形式和規模的書道比賽,更加促進了人們學習書法的熱情。
【日本收藏千年的墨迹】
展品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流傳到日本的中國“書聖”王羲之的作品《喪亂帖》和《孔侍中帖》。《喪亂帖》是奈良時代于唐代傳入日本的,一直為日本皇室收藏,有專家考證說是唐朝大和尚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的;《孔侍中帖》則由東京前田育德會收藏,也被列為日本國寶。
《喪亂帖》為行草墨迹,白麻紙,縱28.7厘米,橫63厘米。共八行,全文如下:“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複,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此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緒。學者韓玉濤《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一文曾稱此帖有多處不可及,如字勢雄強,是右軍真面目,是真正的右軍風骨,《喪亂帖》又兼備雄強和慘淡之美,表現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過程。因此,《喪亂帖》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遠勝《神龍本蘭亭序》。
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生前曾表示,王羲之的字,唐代時還有3000多幅,如今僅存世的20多幅,幾乎都被證明是後人摹本,因為都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迹,《喪亂帖》最有晉時的筆風古意,又因世人絕少得見原件而真摹難辨。如果書聖尚有一幅真迹存世,也許就是《喪亂帖》。
北朝北齊 《泰山經石峪》楷書<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
七、摩崖石刻佛經摩崖石刻佛經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石刻位于鬥母宮東北的龍泉峰山澗,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經文刻于一片一畝多地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經本采用後秦鸠羅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刻隻刻到15分目“特經功德兮”,計44行,每行10字到125字不等,共刻2799字,字徑50厘米。經刻曆千餘年風雨剝蝕、山洪沖擊、遊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41行、1069字(包括可以讀的殘字和雙勾字)。經刻書法縱逸遒勁,以隸為主,富于變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結體宏闊自然,用筆蒼勁古拙,豐潤雄渾。清代康有為贊為“榜書第一”。其結體之大,規模之巨,堪稱“天下第一”,曆來被視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但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諸說皆無定論,察其筆勢風格,疑為北齊人所書。1977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映佛岩刻經在徂徕山光華寺東面的映佛岩上,其南面刻北齊武平年間(570-576)王子椿隸書《般若波羅密經》。今存85字,分三層:上層直書大字3行:“般若波羅密經主冠軍将軍梁父縣令王子椿”,字高30厘米,寬40厘米;中層書4行:“普憶武平年僧齋大衆造維那慧遊”,字徑25厘米;下層直書14行:“文殊師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密。佛言般若波羅密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禍無福、無暗、無明如法界……”,字徑20厘米。
刻石書法古拙蒼潤,為曆代書法家所推崇。宋趙明誠《金石錄》,清馮雲鵬、馮雲宛頁《金石索》等金石名著均載其文。古刻曆經千餘年的剝蝕,今已殘缺不全。
光華寺大般若經刻在徂徕山光華寺北門外東側巨石上,俗稱将軍石。石高1.9米,寬2.4米,厚1.2米,上刻北齊梁父縣令王子椿于武平元年(570)隸書《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西側直書18行,每行6-9字,計89字:“大般若經曰,内空外空,内外空(以下不清),冠軍将軍梁父縣令王子椿造。道慧、道升、道昂、道□、道恂、僧真共造。”字徑12×12-15×15厘米。東側直書2行,共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字徑同上。
鄒縣四山摩崖刻經鄒縣的鐵山、崗山、尖山和葛山,保存着數十處古代佛教石刻,史稱“古邾四山摩崖”。刊刻年代在北齊武平六年至北周大象二年(575-580),是全國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山摩崖在鐵山之陽一塊南北長61米、東西寬17米的花崗岩石坪上,共刻30行,計1500餘字。内容分為經文、石頌和題名等三類。經文為《金剛經》,共17行,字徑一般在40-60厘米之間,為隸書,間用篆及行草等體,其中還有一些北朝常見的簡字和俗字,反映出北朝時期豐富多采的書法藝術。石頌在經文的西側,頌文之前為大字書寫的标目“石頌”,字闊70-90厘米,高80厘米。題名原為3處,現僅存1處,在經文右下方,共6行,字闊23厘米,高28厘米。刻石镌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即曆史上第二次掀起反佛教活動的北周武帝文邕死後的第二年。為了表達對佛教的堅定信念并防止反佛事件的重演,佛教徒們選擇了這片花崗岩镌下900字的《金剛經》文。由此可見,佛教勢力在北朝時期的強大。
崗山摩崖崗山在鐵山之東數裡。山上共有刻石24處,現存文字400多個,分散镌刻于山頂及山陰的數十塊岩石上。最多處180餘字,最少處僅有1字。内容多為《金剛經》文。字徑大者60厘米見方,小者30厘米見方,字體皆為楷書。字旁有的刻有3寸高的小佛像。摩崖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尖山摩崖分布在尖山大佛嶺數處花崗岩石上,共有600餘字,隸書,字大如鬥,筆法精妙,刻于北齊武平六年(575)。據史載,尖山摩崖的書法藝術高于鐵山和崗山摩崖石刻。可惜由于亂加開山鑿石,刻石全部被毀。
葛山摩崖在葛山後山南坡的一處石坪上,刻有隸書經文10行,270字。字徑大者60厘米,小者40厘米。因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及踐踏,有些字已模糊不清。書體以隸書為主,間有篆勢。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四山摩崖刻石對研究佛教史有着重要價值,其書法藝術也久為曆代書法家稱道。清代魏源贊其為“字大如鬥,雄逸高大”;康有為則認為四山摩經的書法是“承上啟下,開一代新風”。四山摩崖是北朝大字榜書的代表作,是刻石藝術的瑰寶,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石刻在汶上縣城東20公裡的水牛山上。它主要有兩部分組成。
文殊般若碑原立于水牛山峰端,1973年移至縣文化館。碑高2米,寬0.86米,厚0.14米。上罩蓋頂石一塊,碑額中置佛龛。龛中雕菩薩1尊,盤膝而坐,神态端莊安然;兩旁雕侍者各2人,線條優美;下配兩獅作朝供狀,栩栩如生。龛之兩側陰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寬約為20厘米,書體為隸楷相間,渾厚勃發。碑首下陰刻《文殊般若經》經文10行,每行30字,計297字,書體同碑額,字徑5厘米。碑之兩側镌有善主職稱姓名,因刻度較淺,現已剝落難辨。《文殊般若經》書體為由隸向楷過渡的代表作。據有關學者考識,《泰山經石峪摩崖》、《徂徕山摩崖》、《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等,均宗其書體神韻。該碑制作年代,素有争議。由碑側所刻“經主勵威将軍,兖州東陽平太守×××……郡太守太山羊鐘”等郡名、人名考之,應為北魏後期所置,書寫者當為泰山下曆代望族和書法世家出身的羊氏某人。
水牛山摩崖刻經在水牛山南半腰處一人工佛洞的左側,有崖刻佛教經文一處。字大近尺,共52字,為北齊時作品。書體與《文殊般若碑》相仿,亦是隸楷兼蓄,然隸意稍濃,古樸渾厚,方圓兼用,為書法精品。唐時李白、顔真卿等俱來此觀覽。1979年《書譜》上刊載水牛山摩崖石刻及《文殊般若碑》評介,蜚聲海内外。
八、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鐘繇書如雲鹄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阙,故曆代寶之,永以為訓。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蕭子雲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荊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
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蕭思話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
李鎮東書如芙蓉出水,文采鍍金。
王獻之書絕衆超群,無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鸷鳥乍飛。
王僧虔書如王、謝家子弟,縱複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
程曠平書如鴻鹄高飛,弄翅颉颃。又如輕雲忽散,乍見白日。
李岩之書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
吳施書如新亭伧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語便态出。
顔蒨書如貧家果實,無妨可愛,少乏珍羞。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不複排斥英賢。
王褒書悽斷風流,而勢不稱貌,意深工淺,猶未當妙。
師宜官書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陶隐居書如吳興小兒,形狀雖未成長,而骨體甚峭快。
鐘會書有十二意,意外奇妙。
蕭特書雖有家風,而風流勢薄,猶如羲、獻,安得相似。
王彬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
範懷約真書有力,而草、行無功,故知簡牍非易。
郗愔書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難,疏散風氣,一無雅素。
柳恽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備。
庚肩吾書畏懼收斂,少得自充,觀阮未精,去蕭、蔡遠矣。
孔琳之書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尚風軌,殊不卑寒。
袁秘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張融書如辯士對揚,獨語不困,行必會理。
薄紹之書如龍遊在霄,缱绻可愛。
九、蕭衍·草書狀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渌水之徘徊。緩則雅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或粗或細,随态運奇,雲集水散,風回電馳。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蘿之繁萦,澤蛟之相絞,山熊之對争。若舉翅而不飛,欲走而還停,狀雲山之有玄玉,河漢之有列星。厥體難窮,其類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聳拔如袅長松;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縱橫如結,聯綿如繩,流離似繡,磊落如陵,暐暐晔晔,弈弈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複正,斷而還連。若白水之遊群魚,藂林之挂騰猿;狀衆獸之逸原陸,飛鳥之戲晴天;象烏雲之罩恒嶽,紫霧之出衡山。巉岩若嶺,脈脈如泉,文不謝于波瀾,義不愧于深淵。
十、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臣僧虔啟:昨奉敕,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辨廣悉,辄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索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秦丞相李斯,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名書曰隸書。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篆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将。善篆、隸,采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猶傳于世。篆者師焉。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座”。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師宜官,後漢人,不知何許人、何官。能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是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
安定梁鴿,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鹄手也。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鹄後。毛弘,鹄弟子。今秘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
京兆杜度為魏齊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後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苻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雲:“極似張伯英。”瑗子實,官至尚書,亦能草書。
張農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雲“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雲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英弟子,并善草,誕書最優。誕字仲将,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親手寫。魏明帝起淩雲台,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子盛誕,辘轳長口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比下焚之。乃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鴻胪少卿。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羅晖、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衆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叙雲:“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馀。”
河間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
穎川鐘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于德升,而胡書肥,鐘書瘦。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 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會,鎮西将軍。絕能學父書,改易鄧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東衛觊,字伯儒,魏尚書仆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迹精熟。觊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采張芝法,以觊法參之,更為草藁。 草藁是相聞書也。瓘子恒,亦善書,博識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晉征南司馬,亦善草書。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荥陽陳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荥陽楊肇,晉荊州刺史,善草隸。潘嶽诔曰:“草隸兼善,尺牍必珍,足無綴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雲。”肇孫經,亦善草隸。
京兆杜畿,魏尚書仆射;子恕,東郡太守;孫預,荊州刺史:三世善草藁。
晉齊王攸,善草行書。
泰山羊忱,晉徐州刺史;羊固,晉臨海太守:并善行書。
江夏李式,晉侍中,善寫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
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鐘法,王逸少之師。
琅邪王廙,晉平南将軍,荊州刺史,能章楷,謹傳鐘法。
晉丞相王導,善藁、行。廙從兄也。
王恬,晉中将軍,會稽内史,善隸書。導第二子也。
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将軍,衆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雲:“弟書遂不減吾。”恬弟也。 王珉,晉中書令,善隸、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晉右将軍、會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隸。羊欣雲:“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微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衛軍将軍、會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革、隸。子修,琅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雲:“咄咄逼人。”
王綏,晉冠軍将軍、會稽内史,善隸、行。
高平郗愔,晉司空、會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隸。郗超,晉中書郎,亦善草。愔子也。
穎川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荊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亮弟也。
陳郡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高陽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雲:“幾欲亂真。”。
會稽隐士謝敷,胡人康昕,并攻隸、草。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号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
十一、王羲之·自論書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馀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
南朝·梁《瘗鶴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