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空難,機上包括8名中國乘客在内的157人無人生還。本是至傷時刻,社交媒體上卻出現些許不和諧的聲音——對遇難者“挖墳”并加以諷刺。
在遇難者當中,有一位來自浙江的女大學生,和男友相約前往非洲旅行。她還有兩個月年滿22歲,生命之花尚未綻開便無聲隕落,遭遇的是這世間的大不幸。對她的父母來說,痛失獨女,其悲孰甚;對于公衆來說,由恻隐之心生出“物傷其類”的悲憫,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事情的走向讓人始料未及:先是女孩的微博賬号、學校、照片被曝光,之後還有部分網民湧入死者微博惡言相向——“當我看你住着幾千塊錢一晚的酒店,每天錦衣玉食,看個長頸鹿要去、而且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亞的時候,雖然我不會幸災樂禍,但也絕對同情不起來。”
圖為遇難女生。
你出生含着金湯匙,我一貧如洗,那你早死了活該;你去非洲看長頸鹿,我在工地搬磚,那你死有餘辜;你年輕貌美享受這世界的喜悅,我貌醜人矮隻配在鐘樓裡敲鐘,那你死了我拍手稱快……
可正常的邏輯不該是,生命皆可貴,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但生而為人,我們起碼要葆有對同類的尊重。
同情,源于人性,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發展出複雜社會的基礎。仰賴于“同情”,我們才能夠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形成最起碼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形成最基本的法律和規則。人類也才能在這種共通的情感中生生不息。倘若沒有了“同情”,人類社會或許依舊還在叢林中“你死我說”地苦苦掙紮。
但道德原則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痛罵那些毫無同情心的網友,表面上很解氣,卻也于事無補。剛說了,同情是人性,他們也概莫能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人性中的同情心蒙塵,隻留下了嫉妒、仇視、冷眼旁觀,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但無論如何,即便深陷困頓、心有不忿,轉而向遇難者“開炮”,都隻是個懦夫。而打着“絕對公平”的旗号,罔顧人性人倫底線,也令人不齒。
□鳳起(媒體人)
編輯 孟然 校對 郭利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