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7 12:17:58

20世紀以來,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相隔千裡的兩人,不必再忍受空間上的限制,大家可以通過移動電話、短信的方式進行即時交流。

信息時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異地相處的兩人交流變得十分簡單,傳統寫信的信息傳遞方式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

現代的通訊技術非常發達,使得人們不用再依靠寄信的方式給遠方的親朋傳遞信息,大家現在去郵局大多都是寄快遞。如今的物流系統十分便利,隻要帶上身份證,填上地址,便能搞定快遞的寄送流程了。

那麼,在沒有手機,交通又不便利的古代,古人想要給遠在千裡之外的人送信又該怎麼辦呢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1

一、古代郵遞系統專用來傳遞政府文書,平民百姓送信十分困難,要麼請熟識的人捎帶,要麼花錢請順路的商人幫忙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便已經建立了各自的通訊網絡,隻是當時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将諸如“遽”、“驲”這類的稱呼去掉,統稱為“郵”。

中國古代的郵遞系統,通常情況下,都隻為政府傳遞文書,唐朝的時候,朝廷便會定期通過驿站向不同地方的官員傳遞來自中央的行政命令。

換言之,古代的平民百姓如果想将信送給異地的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百姓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找人帶信。

在古代社會中,出遠門的人,要麼是外出經商的商人,要麼是進京趕考的考生,古人可以通過送錢送禮的方式讓他們幫忙捎帶書信。

但這種送信方式成本高不說,對方還并不保證一定會送到。東晉時期,殷洪喬受命擔任豫章太守外出之際,京都的人托他帶去一百多封信。誰成想,殷洪喬答應得很痛快,走到石頭城的時候,他卻把信全部都扔到了江中,口中還念叨着:"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喬不能做送信的郵差。"

《世說新語·任誕》: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緻書郵。"

這就是成語"誤付洪喬"典故的由來,用來比喻把書信丢了,或者沒有收到對方的信件。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2

【書信】

所以說古代托人送信,對所托之人的誠信問題要特别重視,不然遇到像殷洪喬這樣的送信人,就隻有自認倒黴了。

在古代,隻有托付給商人送信,成功率才會高。商人雖重"利",但也重"信",出去行商的商人在得到報酬後,一般會将信準确送達,且商人往返于兩地的頻率較高,多次通信時寄送也很方便。這也是底層平民最常用的送信方式。

對于家裡沒有紙筆的人,也有"口信"傳達的方式,直接通過口頭帶話讓對方知道信息。唐代詩人岑參在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時,想托他帶封信,苦于沒有紙筆,就隻能拖故人口頭帶話了。當然當時岑參的身份為高仙芝幕府書記,也屬于"身居高位"的類型,而當時的使者又是十分熟悉的故人,所以十分可靠。

而對于家裡産業頗多的大戶人家而言,方法自然就更多了,找個自家的管家或者其他仆人跑一趟就行了。

相較于民間托人捎信的手段,古代官方的通訊網絡就要完備多了。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3

二、驿站、烽火、飛鴿傳書,組成了古代官方“通訊網絡”

古代社會,即使是在和平時期,能準确收到對方送的信也是十分可貴的事情。時局混亂的時期,那就當真是"家書抵萬金"了。

•驿站

古裝劇中時常會看見各種六百裡,八百裡加急的傳輸捷報,文書之類文件的鏡頭,而古代這些文件傳輸靠的是驿站。在傳輸緊急文件的時候,可以動用這些"加急快遞"。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漢武帝特别吃喜歡荔枝,當時長安城沒有種植的條件,而荔枝又特别不保鮮,所以為了吃到新鮮的荔枝,就經常動用這些"加急快遞",《後漢書》記載"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民生之患。"直接累死了送快遞的。

六百裡加急,"六百裡"不是傳輸距離,而是要求的傳輸速度。也就是要求信使通過日行六百裡,來傳輸緊急文件。途中經過驿站來換馬不換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傳送。

但是考慮到古代交通運輸問題,快馬加鞭日行能否達到六百裡還是個問題。

八百裡加急,通常是有重大軍情需要禀報的時候,才會啟動。清朝同治皇帝時期,慈禧打算出手阻止殺安德海。當時尚未成年的同治皇帝為了不讓慈禧得逞,便動用了“八百裡加急”的聖旨處斬安德海。

需要說明的是這類加急文件主要是官方才能使用,民間是無法接觸到的。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4

·烽火狼煙

在古時候,當邊境前方有敵軍來犯時,值守的将士為了将消息盡快傳出,讓後方的人也能知道敵情,就點燃可燃物産生煙霧來通報敵情。這就是古裝劇中經常提到的"烽火"制度,其中産生的煙就叫作"烽煙"。

由于中原人對邊境遊牧民族的傳言大多都與狼有關,所以"烽煙"也被稱作“狼煙”,也就是告訴後方的軍隊“狼來了”之意。西周時期,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就是通過這種“狼來了”的方式來戲弄諸侯,也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

古代對于烽火制度的管理十分嚴格,烽火台必須随時有專人進行值守,并且值守人的家室要在後方,以求情報傳遞準确、及時。即使是下雨天導緻烽煙無法看見等緊急的情況,也有專門的士兵負責跑腿探視,傳遞消息。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5

·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如今已是古裝戰争劇的必備戲碼,劇中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主角将寫好的書信放入小竹筒,再綁在鴿子的腳上,然後放飛,鴿子便能準确無誤的送到收信人手中。"

這一幕頗為浮誇,相信不少觀衆都有過這樣的疑惑:鴿子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對方的位置,并且确定收信人的身份

雖然信鴿确實雖然有着送信的能力,但是卻并沒有這麼誇張。

首先,信鴿送信非常不好用。信鴿隻能在固定的人員以及固定的地點進行傳送,古人利用了信鴿"歸巢"的生理習性,所以信鴿隻能單方面進行送信。

影視作品中:A寫信綁到鴿腳上→信鴿送到收信人B→B看完後再寫一封回信綁到鴿腳上→送回到A。"

而現實中卻隻能是:A寫信綁到鴿腳上→信鴿送到收信人B。

信鴿送完信後,是沒有辦法再飛回到送信處的。現實中還得要求送信人在出發點提前帶上信鴿,送信的地方,也隻能是出發點所在的地方。所以古代的"飛鴿傳書"也隻不過是"單次單程"的送信方式罷了。加上信鴿十分昂貴,并不是底層百姓所能買得起且養得活的。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6

《開元天寶遺事》便記載,張九齡年輕的時候,家裡養了一堆鴿子,用來和親人們飛鴿傳書:“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隻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

古代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為了維持“通訊網絡”的穩定,他們除了嘗試各式各樣傳遞信息的手段外,還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來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

三、古代驿站,對于信件的送達時間和内容保密方面都有嚴格要求,官方文書遺漏、傳達延期,負責人都會受到責罰

陸遊在蜀地做官的時候,曾經給本家的陸升之寫了一封家書,誰知道,等收到回信的時候,一年已經過去了……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裡。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陸遊《漁家傲·寄仲高》

寄一封家書出去,等收到回信,都已經是第二年的事情了,可想而知送封信得有多難。

雖然這也有距離太遠的緣故,但是在古代,幾個月等到一封信也是常态。百姓們對送信到達的時限很難做出要求,對他們而言,隻要對方還能收到信,便算是幸運的事情了。遇上殷洪喬那樣的人,那才叫不幸。

不過,如官方文書和軍事情報這些攸關國家命運的重要文件,對于時效性的要求就很高了,古代政府在這方面就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像出現遺漏,失誤等情況,相關人等都會遭到嚴懲。

《唐律疏議職制律》:若官吏延緩诏令文書頒布者,每延緩"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書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古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傳遞信息)7

古代對于官方文書的保密性要求也極為嚴格,如果沿途驿站的工作人員私拆文書,輕者杖六十到八十下,重則便會被判處死刑。

畢竟,這些官方文書中,有很多朝廷的機密資料,稍微洩露,便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在傳遞緊急情報時,為了保證文書能夠安全、及時送達,送信方也會派出多路人馬傳遞文書。

總結

古代交通條件落後,信息傳遞極為不便,古人為了保證将信息及時、安全地送達到對方手中,往往需要耗費巨大的代價。

正因為當時信息傳遞不易,對于遠在他鄉的遊子而言,那一封封家人寄來的信件裡,承載着寫信人濃濃的思念之情,是堪比“萬金”的珍貴之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